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32

随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14 06:53 编辑

随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
文明源自中心神农大公立世首创日中为市在公德公平前提下交易 使随州中心地域形成多民族文化融合成华族文明-----中华文明前7000-----前4000年期间 中华中心地域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遗址包涵上古多元民族文化遗址 正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有苗氏占领炎帝神农九州九隅(随州厉山)   炎帝请黄帝出兵大战蚩尤涿鹿之战 (见随枣边的鹿头镇)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蚩尤是三苗九夷八十一兄弟苗族首领   随州有苗氏三苗以屈家岭石家河文化遗址为代表    三苗融入华族   文明源自中心   夏朝建立前,神农 炎黄尧舜禹时期,随州一带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大面积分布三苗九夷的居地伏羲女娲之后裔神农 炎黄尧舜禹与蚩尤有苗氏 三苗是冤家对手    各种古籍文献记载征战到融合千年之久    正是所谓不是冤家不碰头   所以有神农 炎黄尧舜禹的地方必然就有三苗   或者说是有三苗之地必然就有神农 炎黄尧舜禹   
    神农大石像 位于海拔113米的九列山第七列上,由花岗岩材料制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为正方形,边长56尺,意为中华56个民族;像本身高95尺,寓意炎帝神农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

   神农炎黄尧舜禹对三苗除进行战争形成部分三苗迁徙之外   主要是以大规模民族融合为主的方式完成统一中华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四罪而天下咸服 舜舞干戚舜通过认干亲戚而顺服有苗氏   舜礼乐联姻亲文治和禹军事武征最后有苗氏终于顺服禹攻三苗是对没有诚服的三苗九夷进行战争分化融合迁徙主要地域应该在古籍描叙三苗范围“江、淮、荆州”“左洞庭﹑右彭蠡”之地如屈家岭 石家河 盘龙城 凌家滩 等等地方合并    与华族部族原有范围的融合   华族和三苗九夷逐渐统一融合成华夏-----开启家天下的夏朝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4-12-20 09:46

火蛇 发表于 2014-12-18 18:23
孔传:“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饰之美,谓之华。”《说文解 ...

华服不再,西服盛行

火蛇 发表于 2014-12-18 18:23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7 17:17 编辑

神农炎黄尧舜禹都在随州        神农炎黄尧舜禹共同以四岳为辅佐之臣文献中四岳贯穿炎黄尧舜禹历史 四岳之崇山 《尚书。舜典》《孟子。万章》《淮南子。修务训》很多古籍提 到崇山       崇山 即今天的随州大洪山大洪山下随州环潭崇(嵩)山寺 正是见证历史古崇山地名四岳之一火神祝融来自崇山《国语。周语 》 昔夏之兴融降于崇山   《史记夏本纪》索引《连山易》曰 鲧封于崇鲧伯崇 禹避舜帝子商均于阳城   禹建立夏朝洛阳正在随州大洪山余脉随州洛阳《国语。周语 》崇崇高山也 夏禹居阳城 崇高山所近《 孟子。万章》“禹避舜之子于阳城”条下赵岐注曰 :阳城。。。。。崇山下深谷之中以藏处也即大洪山山脉下随州洛阳《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均在河洛之间。”是指禹三代之都均在河洛之间 《史记。夏本纪》禹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文献中说夏朝   兴盛于崇    鲧禹欢兜都出于崇      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夏族先祖鲧因居于 “崇”地而被称之为崇伯 舜帝所葬九嶷山俱考证也在今天大洪山   崇山也被称外方山少康封子曾曲烈曾国在外方山范围历史文献表明,从夏殷周到战国初期,方城境内一直存在着曾国。《世本》谓: 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于曾。 《禹贡》熊耳 外方桐柏    外方山就是崇山 随州曾经有方山寺也点明方山在附近现在随州仍然有以方山为村名的地方   随州大洪山脉附近近年已经发现有冷皮垭遗址屈家岭遗址洛阳金鸡岭遗址   正是传说于古籍相证   古籍与现代考古相验证随州大洪山即四岳之古崇山 鲧祝融禹欢兜出于崇    神农炎黄尧舜禹长达千年与三苗争斗 《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三苗九藜部族大规模融合华族 形成华夏《禹贡》厥水即随州厉山之间的厥水河 现代考古中发现的随州洛阳随州淅河 石家河遗址盘龙城遗址都是不同时期夏王夏朝都城    http://www.doc88.com/p-6107057273439.html    另 附         随州发现大禹故居
鲧禹欢兜都出于崇   摘自苗族眼中的历史   跋山涉水史歌   "驩兜"这个词翻译为简体字应为"观兜"。很多书上译作:欢兜,这样翻译是错误的。因为,在苗族人当中,有一支为"观"系的族系,其族源来自上古世代的"驩兜",是他的后裔,在苗语中有几种称呼:代观 驩兜 、果观(果瓜)、务观等。观氏族系是黄帝后裔"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高阳帝)、颛顼生观兜,观兜生苗民,观兜是黄帝的曾孙",前后仅四代而已。所以说"观兜"是黄帝的后代,根据苗语,"观兜"是思念故乡的意思,说的意思是"观兜"思念北方的故乡,因为战败后迁徙到南方了,当然也与其它南方的百越民族是有本质的来源区别的,(屈原的"帝高阳之苗裔"应当是此时而来到南方的)!他(观兜)也是我们族系苗的第一代,到今约4800年左右,(蚩尤战神农炎帝)其挥师北上是说明他带领其军事集团北伐,讨回故里 (舜对三苗集团否定其继承尧位耿耿于怀,趁江淮一带洪水泛滥的天时地利,南下犯苗,以观兜为首的三苗集团为反抗外侵,北上至今河南平阳一带,因人马拉得太宽,不能集中兵力,与舜激战二月之后,三苗兵败,苗族向西南今湖南西部大迁徙,从此苗族无国!是由北向南迁徙的九黎后裔集团,不是南方的百越民族!),而不是说他是南方的土著!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是由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融合而成的,是在约4500年前后,尧攻驩兜丹水之战。驩兜是三苗族中一个以修蛇为图腾的部落的首领。尧之时,他率部族从丹水下游向上游发展,威胁尧部落的安全,传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丹水即丹江,距今4600-4700年前,属于苗蛮集团先民创造的屈家岭文化曾扩展到汉水上游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也在下王岗留下了居住遗迹。距今4500-4300年间,这里再次成为华夏集团(具体为龙山文化先民)活动地区。可见尧舜禹伐三苗的传说是有根据的。丹水之战以驩兜族的失败而告终。"驩兜",是他的后裔,在苗语中有几种称呼:代观 驩兜 、果观(果瓜)、务观等。下分长系那系、弟系勾系(苗语中的那勾即汉语之兄弟)。那系又称西家,因西、石谐音,所以那系中多用汉姓(从唐代开始):石,也有易、西等姓氏,大多分布在今湖南省境内,吉首,花垣、保靖、凤凰、古丈,麻阳,另一支多在国外,如:越南,老挝,法兰西,美国等地(石姓也是苗族人当中唯一一支属于黄帝后裔的族群,根据湖南省凤凰县政府门户网站统计:今凤凰县有70%的人口是苗族,而苗族又是以观兜后裔为主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36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9-14 06:54 编辑

在神农农耕文明的大公精神下 多元民族融合是形成中华文明的关键   正如木炭硫磺和硝酸钾均匀粉末混合就不是简单的燃烧
   神农医药农业种植日中为市等发明是大公天下随州神农故里既具有北方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因素,又具有南方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因素,表现出东西南北文化遗址汇聚   多元一体的交融性特征   l
炎帝神农历来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创中华文明   随州神农故里分布正是前7000至前4000千年来多元民族融合的各类文化遗址随州这就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处
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早期文明,...有某种程度的渊源 石家河文化前身应该是由湖南城头山 城头山古城址占地18.7公顷(280.5亩),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约在65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人们开始在城头山掘壕沟,筑城墙。   大汶口文化的一支向西南迁移,最终与大溪文化融合,形成屈家岭文化。也就是说,屈家岭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南下的产物    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为代表。 新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地湾文化,还发现有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文化    随州神农故里遗址群包涵以上多元文化融合因素随州多类型遗址混存现象正是多元民族融合在神文农农耕明之中   形成中华文明的起源处四大文明之中华文明能屹立在东方五千年    因为神农农耕文明大公无私   包容天下各种各样文化民族以公平日中为市交易以公认的禅让制继承公开中医治疗方法和农业种植技术    多元文化民族认同神农大公精神   形成多民族融合农耕文明而成中华文明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37

摘录 1西花园部分庙台子遗址位于庙台子村的东面,是一处略呈正方形的高台地,高出地表约4米,面积约有1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3米以上。
在两处古遗址中均发现有房基、灰坑、瓮棺,计有陶、石、骨、玉器等共2000余件。发掘有陶罐、陶鼎、陶足杯、陶豆、陶碗、陶球、陶壶、陶盘、陶甑、陶鸡、陶狗、制陶拍、陶网锤、陶纺轮、红陶杯、红陶鸟、红陶绵羊、黑陶、彩绘陶、陶网坠、陶棒、灰陶、红黄陶、陶埙、陶陀螺、陶环、陶鬶、陶擂钵、陶缸、陶器座、陶盉、陶瓮、陶鬲、陶簋、陶盂、蛋壳彩陶、陶锅、骨镞、骨针、其他骨器、石刀、石铲、石斧、石凿、石锛,石饼、石球、石料、砺石、石珠、石环、石镰、石锥、石棒、石矛头、玉珠、鹿角、猪骨、红烧土粒、红烧土块、稻壳、稻杆等等。通过这些大量的实物分析和原地考察,笔者认为,西花园和庙台子古遗址,具有典型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特征,内含“商代、西周、春秋、战国”的文化遗存,是“多种文化遗存的集中之地”,是“多种文化遗存的代表”,堪称得上中国“西花园文化”。   
摘录 2实物证据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炎帝神农时代曾有过的辉煌 雕龙碑地处中国中部, 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从出土的文物发现,北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早期先民就拓展到这个地方,在五千多年前的文化遗存中,又发现仰韶文化西安半坡类型特征。在雕龙碑遗址还发现了南方屈家岭文化早期遗物大汶口类型。现存遗址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自1990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在这里进行过五次发掘 在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距今6200年(上限)至5000年(下限)一千余年的时间里,在文化堆积厚度达2.5米的文化层中,上下叠压着三个不同时期的房屋建筑基址21座,贮藏窖穴75座,土坑竖穴墓133座,氏族公共墓地2处,儿童瓮棺葬63座,动物葬23座,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遗物4000余件。在出土的30印多件工具中,有一批较精致的石质工具,如石犁、石斧、石铲、石锄、石镰、石镢、石锛、石矛、石凿等,这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器物。还有大量的陶纺轮、石纺轮、骨镞、骨锥、蚌器等。纺织工具出土量大,反映了这一时期纺织业普遍得到发展的事实。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水稻颗粒和稻壳,大型陶瓮、陶罐中贮存着大量的粟、黍类粮食。这种根据土地的肥瘠、水源的不同,而因地制宜兼种水旱作物的作法,正是"神农教民播种五谷,相土之宜燥湿肥硗高下"的生动写照。 传说制陶术是炎帝神农氏发明的。雕龙碑遗址出土的大量陶具,包括装饰品、炊具、饮食用具、葬具、贮藏容器黑、红、灰三种颜色的陶器,烧制的火候高、硬度大《易·系辞下》所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情景,在雕龙碑遗址中得到印证
这一遗址所反映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与我国古文献记载中的炎帝神农时代的传说是一致的。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4-9-7 21:48

随州应该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49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30 19:09 编辑

在距今6000年左右 随州神农部落遗址群里陶纺轮骨锥骨针等等大批纺织文物出土 华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华族华服说明随州是中华文明之衣服发源地    骨锥骨针意味着当时的部落成员已经在缝制衣服华衣虽经岁月侵蚀已成黄土中华文明的光环就已经定位于这些纺织工具 文物上   华族的特征是华服《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 故称夏 有服装之美 谓之华《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    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周易。系辞》黄帝 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魂斗罗 发表于 2014-9-7 21:51

随州不是中原地带,只是边缘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52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7-31 10:15 编辑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4-9-7 21:48
随州应该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中心位置定位随州       以黄河流域来寻找夏朝国都、寻找夏朝高度文明遗迹的努力,只能是徒劳无功。以黄河流域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严重地阻碍了华夏文明的解密工作,也让炎黄尧舜禹历史、华夏文明、华夏历史的真实存在广受国内外历史学家的质疑。
      淮河也属于黄河黄泛区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以淮入海黄河及黄泛区淮河流域历史上曾经十年九灾 ,
    中华大地之中心 随州 是长江黄河流域之中心中部六省之中心   长江黄河流域与中原6省是公认的中华文明起源地   长江黄河流域板块之中心 意味着能最大限度的汇集获得长江黄河流域动植物资源 几百万年以来的长江黄河流域人类文化沉淀应该是富集于长江黄河流域板块之中心中心累积效应形成 随州四周遍布的文明之曙光的新石器遗址群 是对此的确凿诠释    最终形成中华文明源自中心的事实 中华文明之初是新石器的阶段唯有随州有资格印证伏羲女娲神农炎黄尧舜禹 来自文明中心随州 黄河之边的河南洛阳不知道被黄河水冲刷了多少遍 动植物资源 人文文化还没有累积到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就已经被黄河水涮到下游去喂鱼了 哪些砖家叫兽仍然在黄河边的河南洛阳开着涮羊肉騒味赞叹着黄河母亲孕育了多少虾兵蟹将和鱼鳖随州洛阳金鸡岭遗址已经实物遗址标注是比河南洛阳早多少代人的中心地方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56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28 07:43 编辑

没有之一随州是中华文明中心发源地
神农大公立世首创日中为市在公德公平前提下交易 使随州中心地域形成多民族文化融合成华族文明-----中华文明前7000-----前4000年期间 中华中心地域 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遗址包涵上古多元民族文化遗址 正是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中华文明
考古学家确认了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明确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起源于距今1万年以前。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距今约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距离城头山遗址10多公里处,则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大量稻田实物标本,仰韶文化(前5000—前3000年)遗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半坡文化遗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龙山文化(前2900—前2000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屈家岭文化(前3000—前2600年)遗址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四川三星堆确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四川三峡大溪文化(前4000—前3300年)——是融合中华文明的因素之一
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    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石家河文化(前2600—前2000年) 其实就包涵了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良渚 大汶口 文化最著名的是那个栲餐纹 他们都是融合中华文明的因素之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与粮食作物情况汇集表

遗址 / 文化
时间
陶器类型
所见粮食种类
备注

河南,裴李岗文化
前5500~4900
鼎、三足缽、三足壶、双耳壶、深腹罐

发现陶窑

河北,磁山文化
前5400~5100
杯、碗、盘、缽、三足缽、壶、罐、豆、盂
粟(据灰相)


甘肃,大地湾文化
前5200~4800
三足缽、圈足碗、深腹罐、三足罐、圜底缽



陕西,李家村遗址

圜底缽、圈足碗、缽形三足器、罐、杯



仰韶文化
前5000~3000
盆、缽、碗、尖底瓶、罐、釜、鼎、灶
粟、黍
彩陶文化

仰韶,半坡类型/陕
前4800~4300
圜/平底缽、罐、尖底瓶、瓮棺



仰韶,史家类型/陕
前4500~4000
圜/平底缽、盆、尖底瓶、瓮



仰韶,庙底沟类型豫
前4000~3000
盆、碗、尖底瓶、盆形甑、釜形鼎、陶灶

二期有窑

仰韶,西王村类型晋
前3600~3000
盆、碗、豆、尖底瓶、罐、瓮



仰韶,秦王寨类型豫
前3600~3000
鼎、豆、碗、罐、瓮棺



仰韶,大司空村型豫
前3600~3000
缽、碗、盆、罐



仰韶,下王岗类型豫

罐、碗、鼎、壶
稻谷痕迹


河南龙山文化
前2600~2000
盆、罐、瓮、鼎、鬲、鬹、甑、斝、甗



山东龙山文化
前2500~2000
高柄杯、鬹、盘、罍、甗、鼎、豆、盉

黑陶文化

陕西龙山文化
前2300~2000
鬲、斝、鼎、鬹、甑、罐、碗
成堆炭化粮食


大汶口文化,山东
前4300~2500
实足器、袋足器、圜底器、平底器



马家窑文化,甘宁
前3300~2050
碗、盆、瓶、罐、缽、杯
粟、黍
铜刀海贝

齐家文化,甘青
前2000左右
豆、罐、盉、鬲

铜器

大溪文化,四川
前4400~3300
圜底缽、圈足簋、圈足盘、罐、壶、杯
(粳)稻
发现陶窑

屈家岭文化,湖北
前3000~2600
壶、罐、杯、豆、鼎、碗
(粳)稻


北阴阳营文化,江苏
前4000~3000
三足器、圈足器普遍:碗、鼎、盉、缽
稻壳印痕


河姆渡文化,浙江
前5000~3300
盆甑、釜、盉、豆、盘、罐、鼎、釜
稻谷
稻存普遍

马家浜文化,浙江
前5000~4000
罐、鼎、釜、盉、豆、炉箅
籼稻、粳稻


良渚文化,浙江
前3300~2200
鼎、罐、盉、鬹
粳稻、籼稻


华南西南新石器文化

盉、簋、鼎、豆,江西仙人洞出土最早陶片



新石器,辽宁小珠山
前4300~2500
罐、鼎、盆、实足鬹
粟、
多渔猎具

新石器,内蒙红山
前3500左右
罐、盆、缽、瓮

发现陶窑

新石器,内蒙阿善

缽、盆、豆、瓮、罐

。。。。。。。。。。。。。。。。。。。。。。。。。。。。。。。。。。。。。。。。。。。。。。。。。。

神农发明五谷杂粮五谷杂粮都能生长在随州针芒对麦芒细探   中华大地六处神农故里   陕西宝鸡 山西高平 河南商丘所谓神农故里请你们种个几千亩水稻看看能有多少收获   株洲市炎陵会同连山神农故里请你们种植黍、稷、麦种个几千亩看看能有多少收获    这些农业常识表明神农故里发明五谷杂粮能生长在随州地面   那就只有随州才是真正的神农故里   距今7000-----前4000年期间    随州中心地域是各种多元文化民族部落迁徙中的汇聚中心 多元文化汇聚在一起会形成新文明    各民族代表多元文化   融合在神农大公精神 可贵的是神农故里随州遗址群   包涵着上面这些文化遗址因素   中心地域多民族文化融合成华族文明形成中华文明基因
   随州地域正是多元遗址文化融合中心之处   神农大公立世 正是形成上面多处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文化融合   形成新文明 ----- 中华文明    神农开创中华文明史随州出土多种类型古遗址就是确凿的证据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以人之本的生存要素-----吃穿住行医 发展而成文明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4-9-7 22:05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1:56
神农大公立世首创日中为市在公德公平前提下交易 使随州中心地域形成多民族文化融合成华族文明-----中华 ...

神农本就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一个世代交替的群体,随州的神农故里本身就需商榷

火蛇 发表于 2014-9-7 22:14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14 22:41 编辑

蚩尤占领炎帝神农九州九隅(随州厉山)
随州地方流传有这个传说   传说是线索 神农是公德立世 可是有真实遗物遗址印证传说      石家河文化类型遗物 代表蚩尤有苗氏是为暴为私利   神农世衰是公德世风日下      
神农大公立世可以从随州厉山神农故里 雕龙碑遗址里找到实物证据   蚩尤有苗氏占领炎帝神农九州九隅可以从厉山神农故里发现屈家岭类型遗址 屈家岭类型石家河类型遗址 本身就是大溪文化遗址发展而来龙山文化遗址前身是大汶口良渚文化遗址 等发展而来仰韶文化分支是半坡文化可贵的是神农故里随州遗址群   包涵着上面这些遗址文化因素    这就是多元民族融合在神农大公精神形成新文明基因中华文明----随州遗址实物证据

火蛇 发表于 2014-9-11 10:07

本帖最后由 火蛇 于 2019-8-18 08:54 编辑

随州是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
   神农开创农耕历史 前7000-----前4000年期间 从随州各种各样的坛坛罐罐石器里可以看出摘录3随州均川镇贺氏祠村的黄土岗新石器遗址初步撩开面纱。坑壁上可以看到,遗址地层堆积的层次十分清晰,由三四米深的坑底往上,新石器时代、战国秦汉一直到明清的文物层层堆积,延绵不断,可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完整的“地书”。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石器应该是当时古人用坏后丢弃的物品,因而这些文物大多数是残件,而且均属于生产和生活用品。在出土的文物中,少量已炭化的稻粒和一批红陶酒杯引人注目。这些文物表明,当时稻谷已被广泛种植,其产量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还能供人们酿酒。饮酒在当时可能已成为了一种风气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显示,早在5000年前,随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人们已吃上了米饭、喝上了米酒---------神农本草经记有酒性药理 神农时期就出现酒炎帝部落已经有酿酒 黄帝内经谈到酒与病的关系   尧酒千钟尧爱酒发明新酿酒方法   《夏书》叙大禹戒酒远仪狄“后世恐怕会因嗜酒而亡国 ” 太康嗜酒打猎失国桀酒池肉林殇国
   神农农耕文明引领中华文明五千年   各种类型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品种都是经过列祖列宗先人无数时间培育改良成果农耕文明正是建立在神农大公无私发明开创的中医药 农业种植 日中为市 等基础上中心地域汇聚多元民族文化融合成中华文明正是神农农耕文明引导所致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随州是中华文明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