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我读《道德经》2 名相的转化与判别

已有 2524 次阅读2016-9-16 10:51 |个人分类:原创| 道德经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  为美恶已  皆知善  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  生也  难易之相  成也  长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  盈也  意声之相  和也  先后之相  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为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   
       我的解读: 
       “天下皆知美 为美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如果我们都去追求的美好的事物,就会造成一种恶的、或不好的结果。因为所谓美、真、好的事物,其实并不一定是真正美好的事物,而且“”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存在于天地自然的客观存在,也不是互相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只是存在于“观察者角度”中,存在于人们的思维、语言和情绪中,是人对于某个事物加以“判断”的名词(名相)。因此当我们只是去追求那些所谓的美好的事物时,往往会造成一种丑的、或不好的结果;人类社会现实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例如:为了追求GDP我们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我们都去追求富裕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为了追求公平、正义、民主、和谐,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平、正义、民主、和谐呢?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正义、民主、和谐吗?同时我们在追求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和谐时,有时不得不伤害或牺牲局部的利益,而满足个人或整体的利益需求;大家都去追求知识,那么谁将知识用来服务社会呢?大家都有追求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的权利,但是如果我们都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必然会使自然资源消耗贻尽等等。那么究竟有没有值得我们人类去追求的美好的事物呢?不但有,而且有很多,比如我上面所说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追求,但它们不应该是所有人同时共同追求的东西。人们应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各有各的追求。
       另外还有一种解读:老子在这里用“”与“”来排比,说明“”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漂亮”而是“爱好”“喜欢”的意思;“”则可以理解为“厌恶”“讨厌”。那么“天下皆知美 为美恶已”就可以理解为:天下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为了自己的爱好所作的事,可能是其他人所讨厌或厌恶的,即使是大家都爱好或喜欢的东西,大家都去作结果只能是令人沮丧和失落。比如“”大家都喜欢,如果大家都把钱收藏起来,就会造成消费的不足、生产的停歇;相反,为了消费或其他目的,我们都去想方设法的去挣钱,就有人会用非法的手段,做出人神共愤的事情。而且更有意思的是,【老子】还特别提出一个人性的悖论:当人们对某种东西“喜欢”的程度越高的时候,因此带来的“烦恼”的程度也同时相应越高。  
       由于古文没有标点符号,通常人们把“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解读为: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不善)的存在。其实这几种解读都有各自的道理,究竟那种解读更接近老子的本义,只有老子自己知道。而且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划分的,它们的划分标准也是因人而异,因此它们都不具备永恒的意义。
       相应的“有无之相 生也 难易之相 成也 长短之相 刑也 高下之相 盈也 意声之相 和也 先后之相 随也 恒也”这六个排比中的十二个名相,也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为区分的。而老子对“”和“”的划分是根据其是否“”成来划分的,同样“”和“”的划分是根据其是否“”就来划分的,“”和“”的划分是根据其参照物的“”象来划分的,“”和“”的划分是根据其参照物的水位“”成来划分的,“”和“声”的划分是根据是否相“”来划分的,而“”和“”的划分是根据其参照物跟“”或一个“”定成来划分的。例如:有病与无病,就要以病的生成与否来判断,其实无病也可能是病变处在潜伏的微弱状态,这时如果我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将病灶消除在其潜伏的微弱状态,那就会使这个病变不会生成,成为一种无这种病变的状态;相反,如果我们没有发现潜伏的病变,任其自然发展,随着病灶的显露,无病也就变成有病。但对于有钱和无钱,就不能机械地套用这种“”成的参照物了,因为这时的有与无,往往是表示钱的多少的问题,一个万元户对于一个乞丐来说是有钱人,而对于一个亿万富翁来说,他只能算是一个无钱的穷人。这也就像“”与“”一样,需要一个“”或约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物;“”和“”不仅要有先后相“”的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有时还需要一个约定(或恒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物,例如年份可以作为人们出生、就业先后的标准。“”和“”是对于完成一项具体事情而言的,例如生孩子对于一个健康的、处于可生育阶段的女性来说是很自然的事,而对于任何年龄的男性来说都非常困难的事;“”和“”要看参照物的“”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高”和“低”或“矮”,或“上”和“下”,是按照参照物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帛书甲本中是“意声之相 和也”那就可以解释为言为心声,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同样一句话,因为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则完全不一样,所以是判断我们所说的话与其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致的参照物。帛书乙本是“音声之相 和也” 而古代“”和“”的根据其发音的声源来区分的,而老子用“”来区分“”和“”则只能认为其含义为首发为“”后“”为“”。所以我应该采用了帛书甲本中的“意声之相 和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为而弗志也 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 是以弗去”。所以圣人做事,只是根据规律的要求顺势而为,即(居无为之事);用自身的行为去教化、影响周围的人,即(行不言之教);世上的万事万物根据自然规律的要求,循环往返的运转是没有开始和终止的(万物昔而弗始也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也证明了这一点;圣人做事是根据自然规律的要求,而不是以个人的愿望为依据(为而弗志也成功了也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成功而弗居也);大丈夫唯有(只要)没有占有的欲望(夫唯弗居),所以也就没有失去的忧虑(是以弗去)。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4-26 05: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