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20775|回复: 33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7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17 06:25 编辑

【口述历史】随州古城垣内的水

〔一〕帖前的话
六十三年前,端午节后进入夏天了,清晨,我睡眼惺松、脸上残存星星点点泥垢,眼角挂着一粒眼屎,手腕上戴着自己画上去的两根针“手表”,赤膊后背,依稀尚存后桌同学不知何时写上去的“王八”字痕,赤脚、腰系一条肥硕裤头,手臂不时挥动空空的布袋状家制书包,扑打上学路边野花草上仃留的蜻蜒、蝴蝶……
父亲在远方当兵,母亲在山乡教书,孤伶的我,随外婆住在县城东襄花公路边的几间破旧的稻草屋。野孩子胆大,抄近路去“一小”(今实小)上学。荒郊、坟岗、小溪、高高土坎残存的一排防空洞,涉水过护城河,进土城聚奎门经“鹳坑”、过街楼就到“一小”的校门,不远处地上,矗立一口和我身高铁铸“自来钟”……
眼下,当爷爷的我,天天接送在“实小”上学的孙子,必路过西城办事处通津桥居委会办公楼(见附图)。
DSC_8073_副本.jpg

国家的基层政权居委会名称,以地貌特征命名,法定是要上《地方志》书的。
《地方志》是历史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亲情的重要力量。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有其存史、育人、资治功能。
那么问题来了,“通津桥居委会”可以这样上《随州志》书吗?(见附图)
P60519-114454.jpg
“通津桥”居委会,他的政区沿革、地名的由来、地理实体等等仅简介于上世纪80年代随州建市以后。然而,历史是从1948年1月7日傍晚谱写了新章,共产党的江汉独立旅一团、二团,用大量炸药爆毁随县城垣东门、北门,攻入国民党的“中华民国”随县城,国共激战近三小时,“国军”死伤二百余人、被俘1400余人。国共两党尔后又“拉锯战”了近一年,双方死伤多多……1949年10月1日,一个新的国家政权建立。
从“新中国”建立到“通津桥居委会”设立,这其中30多年历史“政区沿革”、“地理实体”变迁,等等均无任何信息……
这片行政区自1958年人民公社起,到1983年随州建市,一直沿用行政名为:“随县城关镇一街一片”。颇具人民公社的行政片区名称特色;例如“新街公社一大队一生产队”。那些重要的地理实体“头道桥”“二道桥”历史地貌又是么样呢?从简介中也是不得而知。
……
共产党建国67年,中国从农耕社会转型到现代工业社会,农耕文明架构下原有的一切文化都被迅速地瓦解、消失。祖祖辈辈居住的村庄和街镇在城市化的滚滚进程中消失了,连脑海中关于家园的记忆都已渐渐模糊。(见附图)
360截图20020429062449656.jpg
随县城关镇原址,在新随州市区域中占比约1/20,不足万人的县城原居民被近50万外来新市民取代。
我曾无数次寻找古随城残存的历史印痕,它曾分布在通往昔日家园的路上。无论是黎民百姓还是饱学之士、仰或达官显贵,无论他浪迹天涯到哪里,在他老了闲下来的时候,总是对生养他的故园怀有深深的乡愁。
故土上历史家园正在远去,那一层伤感浓浓的,粘在心坎上,又甜又苦,又暖又凉,拂拭不去。
一个几千年的农业民族,要向现代化迈进,在这个大转变中,人们要舍弃许多,离开许多,遗忘许多。而这许多将要被舍弃、被离开、被遗忘的,不久前还曾经养育过我们、庇护过我们,给过我们欢乐、给过我们幸福的历史印痕,还残存的有吗?……只有永远存在人们记忆里了。
这就是我写此帖的初衷。
(楼下继续)



评分

参与人数 4金币 +65 贡献 +65 收起 理由
快乐草民 + 15 + 15 赞一个!最高分一次给你!
老农民 + 15 + 15 很给力!
指间流沙 + 15 + 15 赞一个!
清心可以 + 20 + 20 赞一个!期待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三届 发表于 2016-6-17 06:30
〔二〕残存的水井
开帖说到《通津桥》,桥是么样的桥,桥下是么样在流水。这话题先“库存”一会,帖子后文 ...

在下也快到人生终点,怀着对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的情感,从个人的角度,亦即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过程的角度入手,来追溯几十年前随州古城一段历史印痕。
此帖写作题纲:
(一)帖前的话
(二)残存的古井
(三)猴子凹
(四)城关镇的自来水
(五)寻找《口述历史》人
(六)头道桥与二道桥
(七)……
写作这帖尚需时日,因求历史真实,费时费力地查证史料、访问见证人、整理文稿、遗址图象……等等。
先发上一段帖,抛砖引玉,企盼更多关注家乡历史的友人给予顶帖建言,如有制作三维动画(3DMAX)高人出手,更让《口述历史》打造成随州网的品牌栏目,全方位在随州网展现随州全境各地历史风貌。这个梦能成真吗?
此帖在下尽力写完,持续更新别又“太监”了。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17 19:23 编辑

〔二〕残存的水井
开帖说到《通津桥》,桥是么样的桥,桥下是么样在流水。这话题先“库存”一会,帖子后文一定会对您有交待。
从通津桥引伸开去的话题是:“随州古城垣内的水”。水,这个宏大的话题,例如“水文化”,就不是我这才疏学浅俗人,能去涉及一二。身边建成30年的人工“白云湖”,近日因水质富养化而大面积“绿藻”,不得不放水置换,但那积垒的陈年污泥垃圾却无法清除,只好任其散发阵阵恶臭……
历史上随州城内的水,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到是真真的映出随州古城垣内的水景色。在我少年的记忆里,现今“东关小学”校址,三面环水,近千亩水面碧水清波、莲荷飘香,水边人家、门前垂钓。
水,史上“头道桥”下的水壕、“二道桥”下的溪流,现也被高楼占据,我只能就近去寻寻“通津桥”左近历史上的“水”痕遗存,没有水无从谈那二道桥。
随州古城垣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十分丰富,居家屋旁的水井,水面离地面一般都在一米左右。
1954年我在“一小”(今实小)读三年级,学校的生活用水井水面在地表下二尺许,校方在井口用砖石和四根木头围成“◇”型的井口,水面上浮着一把木瓢,人们随意弯身勺用,水质甘甜洌洌,课间,我和同学无数次去过这天然饮水机。今天,当我欲去“实小”内寻找史上的水井,被校门卫拦阻不许进门,只好远眺水井遗址上的教学大楼……
“通津桥”左近还有一外水井,俗名“井道子”、今称“王家巷”。巷中有一饮水井。(附图)

DSC_8090_副本.jpg
古井现今也填封死了,原井口架了绞水轱轳,防行人跌落。我读的“初中”一扇单扇校门正对着这口古井。
1958年秋,我和百余名“地富反坏右”黑五类份子的子女,小学毕业后无资格去读初中,流落社会也不是个事,城关镇政府征用这“井道子”里的《谢氏祠堂》房舍,办了三个教学班,校名“城关镇工业中学”,华、黄、徐(女)三位老师。别小看了这所“初中”,尔后发展为“红卫中学”、“一职中”、“职业技术学院”。
从“通津桥”过“实小”北行约数百步,尚存一古井。见(附图)
DSC_8079_副本.jpg P60611-084520.jpg
现今古井地貌也和历史地貌面目全非,1954年前我在“一小”(今实小)读书,常从校北侧门经此井去“小十字街”回东门外“汽车站”的家。出“一小”北侧门至此井,稀疏的几幢低矮民居,更多的是断墙残壁和点点菜地。这口极平常的饮水井到不留意,吸引我的是围观井边“陈”姓铁匠铺给牲口(毛驴或骡子)“挂掌”……
小十字街是县城柴、炭、石灰集散地,县城南山一带,以洛阳、贯庄的“赶脚”帮为主,肩挂一“搭链”,(一条大布袋、搭在前胸后背、内装行脚途中用品),伴随两三头牲口驼着山货结串而行。这些挣钱养家的“货车”,定时要换“轮胎”,牲口的四蹄都钉有U字型的铁质蹄掌,当磨损和骨质增生到一定程度后就必须修整换新。
……“陈铁匠”扯正腰间皮裙,迅速曲腰抓起一蹄,弯曲后放置于他弓起大腿上,先拔出残存的旧掌铁,一杷长柄铁铲刀,借用腋窝压力削平牲口蹄掌上骨质层,接下来用他自已锻打的U字型掌铁,比试合蹄不,在U型掌铁的孔眼钉上铁钉……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老三届讲随城的历史,寻找繁华背后的印记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贡献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届 + 20 + 20 欢迎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卓老师写的太好了,我特别喜欢看你写的这类帖子。很有历史价值,值得一读。你讲的这些事就在我身边,所以特别感兴趣。你苦苦追寻随城历史,我广泛搜集随州方言,都与历史相关,这是我们的共同之处。

点评

有机会请你聚聚,多聊聊……  发表于 2016-6-18 05:56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贡献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届 + 20 + 20 欢迎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前辈关于随城历史的帖子都写的非常精彩,如果能系统的整理出一部建国以来随城历史变迁的文章,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贡献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届 + 20 + 20 欢迎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牛a与牛c之间  发表于 2016-6-18 05:46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贡献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届 + 20 + 20 欢迎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7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卓老的口述老随州的历史真的很好,建议随州网开一个专栏。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贡献 +20 收起 理由
老三届 + 20 + 20 欢迎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三届 于 2016-6-18 05:17 编辑
逍遥仙翁 发表于 2016-6-17 09:31
卓老师写的太好了,我特别喜欢看你写的这类帖子。很有历史价值,值得一读。你讲的这些事就在我身边,所 ...

〔二〕残存的水井
(接三楼板凳帖继续)
……寻找城关镇历史上的古井(水井),现存有一口,名叫“土井”,在今大十街天桥军翔商场后面。(见附图)
DSC_8092_副本.jpg DSC_8094_副本.jpg
     在我少年时,那时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为元、角、分。最大面值为贰元,尔后增印伍元、市场流通十元“大团结”货币大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了。那时的钱还真是钱,到处难挣一分钱,坊间流传一句口头语、说一个人节俭:“一分钱看的跟眼晴籽子样”。(见附图)
050020zmaz11mlliqevvlq.jpg.thumb.jpg

         上小学那时,放暑假了。重要事是为家里挣点小钱贴补家用。一项生财之道是和街坊同学上大十字街做“水生意”。两三个小伙伴,抬上一木桶井水,站在街中间吆喝:“新鲜井水,喝了凉快,一分钱尽劲”!这个生意项目流程是:“给顾客一个葫芦瓢,(或钢磁杷碗),他可不限量喝这木桶中井水,收银一分钱”。在一个上午赶集时间,我们这个“公司”三几个小老板,在生意好时,人平纯利可达两三分钱。
     开这个卖井水公司,不是一般同学都能开,你得有市场准入“证”和水资源。一是家要离大十字街近,放学后常在大十字街一带“混”(玩)。说夸张点,如同上海黄埔滩上黑帮老大,这个地盘是我的。二是要有打井水技能,当时,随县城里人,个个不晓得么事是"自来水",县城人靠吃井水,住在土城里的人,吃《土井》水,土城井水的水位离地表浅近,井口宽大,放下水桶用扁担头上系的铁勾,勾住浮在井水上倾倒的水桶、借灌了半桶水之势再勾起“同”两伙,一桶井水提到地面了。
我这住在青城里的人,吃的井水比《土井》高大上。离大十字街(今天桥)近距离唯一口水井,在青城大南门东,百二十米处的青城内侧。地势较青城外土城高一个数量级,故而井深有近十米。井周用青砖围砌,仅供一只木桶上下汲水,黑不隆冬看不到井底,只见有一个亮点。井口架上轱辘,摇动铁拐,才能上下汲水。
整个吊上井水程序:
1)在井轱辘上绕上井绳,直径约五根筷子粗的麻绳为上品,先将井绳一头系在铁摇拐上,转动井轱辘绕完井绳。
2)牵动另一绳头,系在水桶提手中间,这个绳头系法很专业,一是牢固不松动,二是提上重物后绳头没拉死,一只手轻拉就完全脱离。
3)放下摇上水桶时,在井壁不碰撞而撞坏水桶。
4)空桶入水时让水桶自然倾倒,上下拉动,凭力道和水井声判定是满桶水。
5)安全:千万别把自己掉井里了,摇井轱轳提水时千万别半途8腰松手,后果你懂滴。
6)要听“井霸”的。这口井有两位挑井水卖钱为生的老头,一位刘大爷,身个不高,微驼着背。脾气特暴,他来了就要我们一边去,让他先提水,别耽误了他挑水卖。他是正牌卖水人,一担水收银二分钱人民币。刘老头走后,我们常骂他:“你狠个屁,老子们一碗水奏卖一分钱”。还真应了那句古话:“欺老不欺少”,别欺负少年人。
      当你看完这打井水过程,十岁左右少年,卖一分钱尽劲喝的井水,赚到的一分钱是多么不易。这口青城深水井,特清凉甜咧.特招顾客好评,要是这口井还在,不知今天在大十字街天桥下的街中间.还能不能做这一分钱井水生意。
       一个暑假卖井水,也能有三五角钱进帐,不过全给外婆存好,新的学期交上一元或伍角学杂费班费后,我还有几张一分钱或两分的纸币,放在语文和算术课本中做书签.不时还拿出来向女同学亮亮"香"。
末完待续
明天写第三节:“猴子凹”,上午去现场拍片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农民 发表于 2016-6-17 09:12
听老三届讲随城的历史,寻找繁华背后的印记

感谢好友关注。谢谢。
现今上随州网浏览和发帖人小年青占大多数,用手机app或微信。快餐文化消费,对这类历史内容东东不感兴趣、不关注。此帖24小时点击才300多……
有多少人看帖这不重要,写帖,从我个人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和认识,写上来作为我一生的回忆录一部份,聊以晚年,这才是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夜太黑 发表于 2016-6-17 10:28
老前辈关于随城历史的帖子都写的非常精彩,如果能系统的整理出一部建国以来随城历史变迁的文章,那将是一件 ...

谢谢你关注。
真能系统的整理出一部建国以来随城历史变迁的文章,也不会受到体制内有关部门和主流媒体重视,一介草民,人微言轻。
不过还是要多谢你的好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岗岭 发表于 2016-6-17 15:00
卓老的口述老随州的历史真的很好,建议随州网开一个专栏。

@长岗岭

别别开“专栏”多辛苦呀,写写真累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4-19 22: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