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24709|回复: 33

乡路——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8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民有经 于 2017-1-8 15:32 编辑

乡路——断想
易凡(随州广水)
游历完宝林寺回来的路上,发现几个自然塆,如鹰嘴山、杨树田,也如宝林寺一样凋敝荒凉,大多数家庭门上一把锈锁。有五家的房屋主梁已经坍塌。塆子中间一棵大桑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大树在过去一直是塆子的灵魂,闲时老少都爱在树下叙家常,吃饭纳凉,过去130人的塆子如今只剩四户人家。只有四家门前黄灿灿的玉米,有些生机。

再看塆边,废弃的衣物、塑料袋被风吹到树枝上。

这样的农村渐渐增多。上次陪丈夫去河南登山,一边是风景如画,另一边则是荒僻的村落,断垣残壁,门前半塘的黑水,发出腥味。塆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典型的"门外一条狗,门内老两口”。

应该说,自从2005年启动“新农村建设”,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8年提出“城镇化”,三农问题明显好转,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为此河北农民王三妮还专门浇铸一尊"告别田赋鼎”,来庆贺取消农业税。虽说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可是在乡村的精神家园里,部分塆子变成空心村,一些留守老人和孩子无所依托,我国的农村已经不再是“四世同堂,一起纳凉,东家有事,李家帮忙”的传统睦邻格局了。

农村,我们的故乡老屋,到底是什么原因,变得一片荒凉?

一方面是新城新区拔地而起,新的农村作为样板示范。一方面是大片的废屋残塆,大量的土地抛荒。曾经条条清澈的河流,粼粼清波的塘堰让我们的童年充满欢乐。我们在河里捉鱼,在塘里洗衣洗澡。如今,大多数河流只剩下河床,而且连河沙也被掏空,筑在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上,留下的是淘空掘尽的河床。

每一个往返于乡村与城市的人,都能清晰地感觉到这种变化。

实现城镇化有必要,但是毕竟不可能全部城镇化,其余的农村还是要充满生机与活力。最近人大常委会提出,今后的城市化,只宜保持0.8%的速度增长,过去1%的增长速度太高了。

鉴于此,许多人提出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可是我们的乡村曾经本来就是这样一派恬静的山水风貌呀。

著名的人类学者费孝通曾著有《乡土中国》,他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种乡土性,表现在乡村人与土地的密切关系、村落社会的低流动性和地方性、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和共同挈守的伦理等等。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论述被视为理解中国国情的敲门砖。但是,“乡土性”如今已“昔我往矣”。虽然乡土结构还留存,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乡村与土地的关系变得隔离。每个以农民甘农村、为主的县市,近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农民。“孔雀东南飞”,去城市寻找“比较效益”,..还有部分农村精英留在县城和乡镇。年轻人和精英都往城市里蔓延,农村变成高度流动性的社会,这就和费孝通时代大相径庭了。

频繁的流动性导致夫妻分开,父母与孩子分开,老人与儿媳分开。农村是“3861(老人妇女和儿童)的代名词。尤其让人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数量和犯罪率都在逐年上升,无人知晓老人和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样的忧伤。据20旧年官方统计,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有4千多万。其中5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大多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其余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还有少数孩子几乎无人抚养。许多家庭,孩子一旦断奶,父母就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带到五六岁上学,三四年级就开始上寄宿学校。留守加寄宿让他们从小就没有享受过父母完整的爱,缺少亲情。隔代教育容易溺爱,又缺少正常家庭氛围,留守儿童表现得封闭、冷漠、自卑、孤僻同时也无所事事,就上网、逃学、聚在一起瞎混等。实行《义务教育法》后,看起来,农村的入学率一直在上升,文盲率一直在下降,但是初中生的辍学率也在上升。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儿童增长率逐年下降,农村适龄学生逐年减少,导致全国所有农村极力推行"撤点并校。政策,村一级学校被大量撤掉,合并到乡镇,整合了有限教育资源。但是,据统计,从1998年到2010年,中国的小学和初中数目减少了49%,但同时,适龄学生人数只减少了25%,也就是说学校减少的数量比学生减少数量大了一倍。学校撤并客观上造成许多乡村孩子上学发生困难,必然导致在乡镇就读,在县城就读,家长则需要陪读。这种现象也造成城镇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严重超编,导致部分校舍浪费,师资力量分配不均,教学效果不佳,不符合教育均等化要求。
基层小学大量撤掉,变成了村委会,小卖部,至卖给商人做养鸡场、养猪场。为了孩子,为了未来,人们都往城里去。塆子不再是人们集中的地方,故乡老屋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凝聚力,有的只是怀旧与惆怅。
如果说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农民工的"孔雀东南飞”是农村凋敝的先导者,城市化建设是农村凋敝的推进者,那么学校的大量撤并则是乡村凋敝加剧者。

在中国的乡村,学校就是一个村庄的中心。撤了学校,村里没有了中心,没有了喧闹的孩子,孩子到寄宿地住校,家长跟去陪读和照顾,这个村就渐渐消亡了。这些几乎在各地同时演绎的现象,让人们在对各自故乡的追忆中加剧了心酸。

当然,时下的留守老人像接受千百年来的苦难命运一样接受了令人不安的现状,有些人从没觉得有什么失落。上述鹰嘴山村,只剩四户人家,一户是一对独处的爷爷奶奶,儿子在陕西打工,两个女儿出嫁。老人孤独地自给自足自理。我问:“如果身体有点问题,怎么办?”老人说:“能劳动就要劳动,到了栽秧割麦季节,他们能回来就回来帮忙,不能回来就请机械帮忙。”我再次问道:“如果体质差了,怎么办?”老人还是说:“能抗就抗,儿女都很忙,顾不上别的,我也不能拖着连累他们。”看来老人的儿女是不会和他一起生活的。另外一家是一个老奶奶和一位媳妇领着一个五岁的孙女。老奶奶说,明年孙女上学,媳妇就会领着孙女在十里办事处住,孙女就在十里办事处上学。
今年,我们曾两次碰到一位68岁的曾姓老人。她一生育有三个女儿,如今三个都出嫁了,一个在武汉,两个在应山城关,家里只剩下老两口。三个女儿很少管她们的父母,如果哪天回来一下,顶多吃顿午饭就走人。老人还懂得五保政策,有女儿的老人,即便女儿出嫁了,也不能作为五保对象领取五保金。但是老人直反复强调:“孩子们有自己的家,大女儿也有孙子了,二女儿孩子上大学,都有困难都有负担,我自己身体可以,能吃能做,不用她们负担。活到八十八,还要拿钉耙,我才多大年纪?”听了这话,我和小云感佩半天,也唏嘘半天。老人穿的衣服,明显是她女儿或者孙女的旧衣服,红色羊毛衫,蓝色牛仔裤,白色旅游鞋,尽管老人把这些旧衣服打理穿戴得很整齐。但我仍然觉得心酸。我们买了老人100个鸡蛋,她家里只有85个。我们不让找钱,她却执意跑好远的路,从其他乡邻处,借来15个鸡蛋补给我们,实在让我们感动。可是这样好的老人,为什么女儿不尽孝道呢?虽然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可这个“孝道经”是越来越难念了。

人性的失落恐怕比农村的凋敝,更加可怕。
农村的荒凉,比较明显,可人性的缺失,则更隐形、更深刻。它的变化,不会体现在经济数据上,但它在困扰着农民、尤其是老一代农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所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伦理最根基的东西。如今根植何处?老人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顶多只有对等的回报。很多儿女们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对待老人,老人有利用价值就孝敬一下,没有利用价值就对老人疏远和冷漠。目前这第一代农民工的老人还留在农村,农村是他们永远的根基和归宿。有专家说农村改革需三十年、可是这三十年毕竟不能让农村封存与敝,不能让农村老人冰冻与凋谢。

我们记得,过去农村,邻里之间都是换工、帮工,你帮我家割麦,我帮你家插秧。你帮我家盖屋,我帮你家砌墙。现在则是一天按一天的工钱结算。这就不光是乡村消失的问题,也是文化传统在消失的问题,前文所述城乡二元体制、孔雀东南飞、城镇化、小学撤并导致农村凋敝,而拜金主义则埋葬了孝道、埋葬了传统文化。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5 贡献 +15 收起 理由
豫南楚民 + 15 + 1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8 20: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兴楼主有功夫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农民,农村,农业所谓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老问题了,一直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一个问题的发生具有他的两面性,好的坏的都有,也都人说,想必你也知道改革开放前的农村,也就是你说的怎么怎么好,捉鱼,帮忙,人多。。。。。。那时的农民是靠行政手段捆在农村,用官话说没有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可以流动,而且农民有办法的是想尽办逃离农村,造就了城镇社会的大发展,而农村成了你所说的那样,一片乱象,堰塘淤泥,农田荒废。。。。。不知楼主想回农村不,不知楼主的理想农村在现实条件下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市化是趋势,无法阻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8 23: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文采写的挺好的,既是文学写作也是社会调查。毕竟这是社会进步造成的结果,好比当年英国出现绵羊吃人一样的工业革命,人口也在减少,等上几年后出现土地可以承包买办以后就可以让资本家建立新农场和新的冒险家的乐土。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05: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村现在是大问题,记得几年前回了趟土生土长的地方,路两边的杂木树枝都把路给封了,找不到回家乡的路,方圆几里甚至十几里路看不到人烟,更好奇是,村的老了人请的大班上的人居然有女的参加挖墓坑,这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看到,原因是村里人少了,而且男的都出去打工了,怕误工,没办法只好女的顶上,直到真正抬重那天男的才都回来,想想在记忆中根深蒂固的一句老俗语,亡人为大,即使秧头打田里该放下的还得放下,现在一切都改变了,金钱化了,不在是小时候那个样子了,小时候不管哪家有事村里人都会帮忙,现在是各人自扫门前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0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0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1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已经意识到现在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了,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

《意见》里关于土地改革支持政策的内容: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存量土地资源,
缓解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用地难问题;
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用地政策;
鼓励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农业产业,
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
各省(区、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管理办法,
支持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农家乐;
在符合农村宅基地管理规定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
允许返乡下乡人员和当地农民合作改建自住房
县级人民政府
可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
专门用于返乡下乡人员建设农业配套辅助设施;
鼓励利用“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
和厂矿废弃地、砖瓦窑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闲置校舍、村庄空闲地等
用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等等。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17: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天随地 发表于 2017-1-9 10:05
国家已经意识到现在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了,前不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 ...

作用不大,这只能造就更多的地主。你想想,大多数农民为什么想尽办法逃离农村。像你这样的人几年回一次,何况他人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1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原上的一只鹰 发表于 2017-1-9 05:49
农村现在是大问题,记得几年前回了趟土生土长的地方,路两边的杂木树枝都把路给封了,找不到回家乡的路,方 ...

大家都在跑,所以就成这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9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正常呀,对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 刚刚踏入小康社会,后续要发展为中等发达国家 这些不可避免的 放心吧再过十年农村该回来的人还是得回来,中国人口红利在消退,大城市病已经出现,社会正在步入老龄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0 07: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回来也不得种地,也不愿意种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4-20 0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