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文苑 艺术 查看内容

随州花鼓戏重现青春

2013-4-15 09:56| 原作者: 张琴| 查看: 1012648| 评论: 2|发布者: 梦回吹角连营|来自: 随州日报

分享到:
摘要: 4月1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保护中心和曾都区花鼓剧团转企改制后成立的随州市天韵文化传媒公司同时揭牌。当晚,剧团改制后的开山之作——大型传统随州花鼓戏《白银千两》在神农公园成功首演,赢得满 ...
    4月1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保护中心和曾都区花鼓剧团转企改制后成立的随州市天韵文化传媒公司同时揭牌。当晚,剧团改制后的开山之作——大型传统随州花鼓戏《白银千两》在神农公园成功首演,赢得满堂喝彩。
 
《白银千两》 忠孝主题扣人心弦
    《白银千两》讲述忠孝的故事,七旬老汉许凤山两个儿子,不愿赡养老人,风雪天逼迫老人上山砍柴,险些摔死,危难中得樵夫钟家兄弟赠银十两。老人手持银两又遇到丢失银两要上吊的赶考书生,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将银两转赠给书生徐怀冰。徐怀冰金榜题名后以白银千两谢恩人,导致许家兄弟和钟家兄弟争父。
    目前《白银千两》已在城区公演5场,让市民免费观看。近期修改打磨之后,将在全市巡回公演50场次以上,借此剧重振随州花鼓戏,传承观众喜闻乐见的老剧种,开拓新剧目,让随州传统文化再次回归百姓生活。此剧已经成为曾都区 “送戏下乡”剧目。
    这部近二十年来我市首部对外公演的花鼓戏剧目,是不是花鼓戏振兴的一个开始?花鼓戏能否借此再次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翘首以待。
 
民营注资  让花鼓戏重获“新生”
    4月1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州花鼓戏保护中心和随州市天韵文化传媒公司揭牌,众多花鼓艺术家们感慨万千。20世纪以来,随州花鼓戏历经“三起三落”,沉寂近二十年,终于再次公演。国家二级编剧李永朝,资深导演鲍水清,国家二级演员陈小宝、汪光洪、周永芳等老艺术家们作为主创齐聚《白银千两》,他们的艺术生命在舞台上得以延续,再放光彩。
    这一切要源于花鼓剧团的改制,民营资本走进花鼓艺术。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文艺院团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12年,由曾都区委宣传部牵头对曾都区花鼓剧团进行了转企改制,按照市场化运作,吸纳民营资本进行改制,民营企业家何敬国斥资4200余万元组建了随州市天韵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改制解决了花鼓戏发展的资金难题和机制问题,但主要职能基本不变,即发掘保护传承随州花鼓戏、打造推广编钟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艺术产业。一方面政府对随州花鼓戏的保护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减,通过政府采购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方式,来扶持、弘扬随州地方剧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市场获得所需的资源,增强内部动力与活力,培养演艺业主体、完善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活力。曾都区对花鼓剧团通过市场进行改制的作法,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并得到广泛推广。
    周永芳有40多年的花鼓戏演出经验,近年已经淡出舞台。年初,身在北京的她收到了来自剧团的邀请,本着对花鼓艺术的热爱,已经63岁的她参与创作并再次登台。与周永芳一样的20多位老艺术家和演职人员被天韵公司返聘,并在全社会公开招聘文艺人才及管理人员10余人,同时公司还添置一千多万元的演出设备。剧团的改制激发了老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他们夜以继日,不到一个月时间,创作编排了《白银千两》这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随州花鼓大戏。导演鲍水清说,虽然集中创作的时间不到一个月,但所有艺术家们多年来一直都在心中准备着,只有对花鼓艺术多年的坚持和积淀,才能够顺利的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部新戏。
    在周永芳的记忆中,还是几十年前老剧团演出的样子,简单的舞台,热情的观众。4月1日晚,在神农公园,服装、音乐、舞台、灯光,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不变的还是台下热情的观众们。
 
随州花鼓戏  “土生土长”的艺术奇葩
    4月1日晚,66岁的冷明师老人自己带着凳子早早的在神农公园广场找了个好地方坐下,等待花鼓戏《白银千两》开锣演出,他还清楚记得80年代初自己掏钱买票在老花鼓剧团看经典剧目《刘海戏金蟾》时的情景,那个时候经常一票难求。
    据考证,随州花鼓戏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早期的花鼓戏是一些民间艺人卖艺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身背小圆鼓走村串户,沿门叫唱,称之为“打门”;历经“打锣鼓”、“地花鼓”、“草台班子”的变迁,随州花鼓在老百姓中演着老百姓的故事,备受喜爱。很多戏迷听说随州花鼓子来了,跟着花鼓戏班一起跑几百里,看几十场戏。20世纪60至80年代,花鼓剧团演出的随州花鼓戏红遍随州大地,成为老百姓最喜爱的剧种之一。编演的大型花鼓戏《山村锣鼓》、《翠平卖猪》、《古墓花魂》、《赌场深渊》、《三喜临门》、《千古绝响》等剧目曾多次在省、地文艺调(汇)演中获得大奖。
    冷明师老人说,当年的随州人最时髦的是能唱几嗓子随州花鼓, 调的高亢、激昂、粗犷、豪放;蛮调的柔美、细腻、委婉、曲折;彩调的随州乡土之音;梁山调的古腔古韵,伴随着许多随州人的成长。
    从事花鼓戏演出生涯达41年之久的国家二级演员周永芳回忆:“花鼓戏鼎盛时期,平均每年演出220余场,演罢城镇演农村,甚至到外地演出。20世纪60年代末,被邀请到襄樊演出 《白毛女》、《刘海戏金蟾》等剧目,海报一张贴,戏迷们从深夜12点等候到次日凌晨3点排长队买票。70年代初,巡回至随南边远山区演出,轰动了邻近县市的观众。一位老人老远从京山翻山越岭赶到演出地点观看 《赵五娘吃糠》。”花鼓戏省级传承人万宝英回忆:“一年9个月在农村演出,3个月在城里,过年过节回来。常年在农村是非常受群众欢迎的,有时回来在影剧院里演一场戏,每场戏还要开后门买票。”
    随州花鼓戏现有传统剧目约两百多个,多属家庭小戏,爱情戏、还有一些清官戏。随州著名学者包毅国说,花鼓戏就是随州人吸收精神营养的源泉,让我们在艺术的享受中感受应该怎样做人做事。
 
花鼓戏振兴  随州文化事业当务之急
    4月9日,30余位随州文学界、艺术界名家齐聚一堂,就剧目《白银千两》进行研讨,并探讨随州花鼓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
    随州花鼓戏是随州独有的地方剧种,它发源于随州,发展于随州,是随州劳动人民和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戏曲艺术中的一枝奇葩。保护和发展随州花鼓戏,传承地方戏曲,宏扬随州文化,是艺术家们的心愿,也是众多爱好花鼓戏的老百姓的迫切愿望,还是打造神韵随州、实现随州梦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改革、振兴随州花鼓戏?谁来传承随州花鼓戏?成为当务之急。
    在天韵公司返聘的原花鼓剧团的20余名艺术家和演职人员中,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也有40多岁,平均年龄超过45岁。近年来,花鼓剧团的专业优秀演员不断跳槽,老一辈花鼓戏艺人相继去世,传承出现青黄不接。
    “没有传人,就有面临消亡的危险。”这是研讨会当天艺术家们的共识。李永朝介绍,在进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的360多个剧种中,只有随州花鼓戏是一个戏班一个剧种,这个剧团消失了,这个剧种也面临消亡的危险。
    《白银千两》研讨会上,艺术家们畅所欲言,大家认为:
    1、吸收戏曲遗产中有利于表现现在生活、满足现在审美需要的优秀部分,将比较凝固的表演 “程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配合,深入现代生活,创作出有关反映现代生活的剧目。
    2、继续传承人们喜闻乐看的老剧种,开拓新剧目,保持花鼓戏的青春活力。随州花鼓戏来自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更应该很好的服务于民间。开展花鼓戏“走进农村,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机关”等演出活动。在为老百姓婚丧嫁娶、居家乔迁、生日庆贺等民间活动服务时,多表演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单本花鼓戏剧目。
    3、花鼓戏的传人要练好“童子功”,要用政策、待遇等方面的优势来吸引文艺爱好者进入花鼓领域,从小培养花鼓传人。
    对于花鼓戏的探讨将会一直继续,他的复苏与振兴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需要更多戏曲工作者的苦心经营和大胆实在的创造。
 
专家领导献策  传承花鼓戏弘扬地方文艺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陈传根:改革出成果,花鼓有传人。应该加大对《白银千两》的宣传造势;协调各地组织巡回演出,送戏下乡,以惠基层;组织研讨,抓好戏评。
    随州市政协副主席包毅国:随州花鼓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枝独特奇葩,保护和发展随州花鼓戏,对于传承随州文化,弘扬地方戏曲,研究随州历史、文化、民风、风俗等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白银千两》是一个阐述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故事,在当今世界,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文化,随州的艺术家们用艺术的形式来演绎、阐述这样深刻的文化内涵,无疑就是让随州人有更为强大的文化自信。
    国家二级编剧李永朝:
《白银千两》是20年来真正的第一个向老百姓演出的剧目。应该抓住建设“中国编钟音乐之都”的机遇,大手笔的推进,像“东北二人转”一样走向全国,并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进行艺术创新,不断推出新剧目,实现滚动发展。艺术质量是剧团的生命,艺术创新是灵魂。要确立“为老百姓演戏”的理念,扎根本土不变,坚持花鼓艺术的“真”和“俗”,才能永葆花鼓艺术的活力。
    随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艾存富:一是恢复:花鼓戏应保持以前的 调、蛮调、彩调、梁山调“四调”,保持原滋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和服装也要多雕琢,作为传统戏应更多保持原味,保持风格统一,做到精益求精。二是宣传: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介绍随州花鼓戏的起源、演变、风格等内容;在电视台、广播电视台黄金时段侧重播放已上演过的随州花鼓戏剧目。三是普及:让花鼓戏走进学校,引导学生从小认识、了解、熟悉和热爱随州花鼓戏;用四大声腔排练一些经典唱段对学校音乐老师、文化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排演几出经典的折子戏。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4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随州汉东旧书屋 2015-6-2 17:21
随州文化很丰富、需要传承、发展、民歌集[朱玉梅]
引用 璐琳love 2014-12-6 20:34
偶然看过一场皮影戏,中国这些种类繁多的经典戏曲和传统文化真的就要被电子产品代替么?小时,见过传统的织布机,看过妈妈修的鞋垫,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在家做姑娘的时候,要学会绣鞋垫,做鞋子。如今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连个针线活都不会,玩个刺绣,还是个十字绣····

查看全部评论(2)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