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必看】随州网APP新手指南!商家信息发布指南2019,随州网最新招聘信息
随州生活百事通随州网标签出炉,快来看看你是什么标签?《版主手册》申请版主的快来哟
查看: 17139|回复: 5

唐国、唐州、唐县、唐河之渊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4 12: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湖北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7-2-24 13:38 编辑

   唐国、唐州、唐河、唐县——这四个地名都“姓唐”,其中两个为古地名,两个沿用至今。且都在随州西北不远,那么这四个地名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还是毫无关联?看完本文或许为你揭开这个疑问!
   一般认为唐河县的得名是由唐州而来,而唐州又是由更早的古唐国而来。而唐县镇也是由古唐国而来。对于古唐国,有说它位于湖北随州唐县,国都位于唐县镇,据有随州西北枣阳东部,有说它位于南阳唐河南部,统治中心位于湖阳镇和现唐河城关镇之间,据有三家河以南、唐河水以东的大部分地区。
   而根据近现代的考古发现和历史地理的综合考量,笔者认为古唐国地望不在一个地方,它的都城两度迁徙,唐国先立国于随州市唐县镇,后迁移至枣阳市忠义寨,最后定居到枣阳市新市镇。唐州,先设州于枣阳,后迁于泌阳,再迁于唐河。唐州在唐河的设置时间最长,但它的设置和唐国是没有关系的。
Screenshot_2017-02-24-12-08-58.png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3: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通过以上梳理,历史的脉络已然清晰:
————西周成康年间,曾、厉、唐三国共同存在于随枣走廊。它们分别位于现在的随州市、厉山店、唐县镇。西周中期,由于曾国的一国独大,厉国被迫退回到了它的发迹地殷店,唐国也被迫向西迁移,在枣阳忠义寨附近建都。西周后期,曾国又霸占了唐都,唐国又迁徙至枣阳的新市、鹿头一带。
   由此,我们知道唐河和古唐国并无多大关系,历史上古唐国虽有迁移,但也一直是在随枣境内。至于传言说唐朝时在唐河设立唐州是因为古唐国在这儿的原因,这是臆断。是因为唐朝时在唐河并没有设立唐州,仅仅是设了一年的泌州。再者,那时的州治从比阳迁至泌阳(唐河),也与唐末战乱对州治比阳的毁坏有关,而不是其他原因。唐州在唐河真正兴旺发达的时间是在北宋,与唐朝也无多大关系。
   当然,这也是仅仅理清了唐国、唐州与唐河、唐县的关系而已,毕竟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譬如唐国两次迁都的具体时间是什么?随枣一带为什么只有西周东周遗址而至今没有发现唐侯陵墓?唐初为何设唐州于枣阳仅仅是因为唐子山吗?……这些有趣的历史问题还有待将来一一解开!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3: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本帖最后由 随天随地 于 2017-2-24 13:23 编辑

二、唐州的来龙去脉

   要想弄清唐州的来龙去脉,我们必须厘清枣阳、泌阳、唐河三县关于唐州的历史沿革。

1,枣阳的沿革:唐武德三年(620年)改舂陵郡为昌州(治枣阳),领枣阳、舂陵、清潭、湖阳、上马五县。武德五年(622年)因境内有唐子山,又改昌州为唐州,仍领以上诸县。自此“唐州”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四年后,也就是武德九年(626年),废唐州入显州(治比阳)。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领方城、慈丘、比阳、上马、湖阳、平氏、桐柏、枣阳八县。贞观十年(636年)枣阳划出唐州,归随州管辖。

2,泌阳的沿革:泌阳县在西汉、东汉、三国时一直叫比阳,比阳北魏时为东荆州治,北周时为淮州治,隋时先改淮州为显州,后又改为淮安郡(治比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淮安郡复为显州,领比阳、慈丘、平氏、显冈四县。武德九年(626年),废唐州入显州,领比阳、慈丘、平氏、显冈、上马、湖阳、枣阳七县。贞观九年(635年)改显州为唐州(治比阳)。天宝元年,再改唐州为淮安郡。乾元二年(759年),复改淮安郡为唐州(辖比阳、慈丘、方城、平氏、桐柏、湖阳、泌阳)。唐末天祐三年(906年),也就是唐朝灭亡的前一年,唐州移治于泌阳(现唐河),更名为泌州。比阳作为泌州属县之后一直存在,元时(1266年)比阳降为毗阳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复置县,以唐县之旧名“泌阳”为其县名,至今。

3,唐河的沿革:我们说的唐河指的是现在的城关镇。唐河最早设县于北魏年间(368至534年),当时为南襄州襄城郡上马县。西魏(535至556年)沿用。北周称湖州襄城郡上马县。隋大业三年,上马县属舂陵郡,郡治在现在枣阳吴店镇北三里。唐贞观元年,省上马县入湖阳县。唐开元十三年,重设上马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上马县为泌阳县。唐朝灭亡的前一年(906年),唐州州治从比阳移至泌阳,改称泌州。之后进入五代十国,后梁(907到923年)泌州仍称泌州,后唐(923至936年)称唐州,后晋(936至947年)又称泌州,后汉(947至950年)又称唐州,后周(951至960年)继称唐州。北宋至南宋初期(960至1164年)唐河为唐州,辖方城、泌阳、比阳、湖阳、桐柏五县。1164年唐州属金,金沿宋制(1164至1234年),元灭金后仍称唐州(1234至1368年)。明洪武二年(1368至1369年)降唐州为唐县。泌阳县名始废,自此唐县之名一直沿用到民国(1913年),直到民国12年(1923年)才改县名沘源县为唐河县。可见唐河县之名至今只有94年。

4,唐县镇的沿革:春秋时期为唐候国国都,晋置厥西县,西魏为下溠县,隋、唐时为唐城县,宋时废唐城县为唐县镇一直沿续至今。

从以上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唐州于唐武德五年于枣阳初设,四年后废唐州入显州。这时显州在现在的泌阳县(古比阳)。十年后改显州为唐州。之后唐州在比阳数次存废。有唐一代,现泌阳县累计称唐州为254年。唐末唐州移治至今唐河县(古泌阳)时改称泌州,五代十国至宋金元明,唐河称泌州时间为29年,称唐州时间为434年,北宋、南宋两朝称唐州时间就有204年。唐河县为唐州时最辉煌的时代应该是在北宋年间。
   有学者以唐州在唐河设立来推断古唐国在唐河是不对的。首先唐州的初设地是在枣阳而不是在唐河;其次唐朝时唐州在现在的泌阳也不是在唐河;其三唐河县在唐朝时叫了一年泌州也不是叫唐州,唐河真正称唐州时间为宋金元时期。因此,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云:“故春秋唐成公也,即今之唐州也。”应该指的是唐朝时唐州,即现在的泌阳县。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湖北
一、古唐国在哪里

   西周王朝对南阳盆地和江汉地区的掌控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这从清光绪廿八年发现的“太保玉戈”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玉戈记录的是周王朝成康年间太保姬奭的故事。玉戈铭文曰:“六月丙寅,王在丰,令太保省南国,帅汉,遂殷南。令厉侯辟,用蛛走百人。”铭文的意思是,西周时成王(或康王)命令太保代表自己巡视南国,太保在南国召开了诸侯大会,命令厉侯主持卫戍工作,保卫人员就达到了百人。这说明,在成康时期周王朝就对南方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和分封,这个时候就有了厉侯。
   昭王时期,对南方的控制更加密切,昭王不仅自己频繁的视察南方,有时候也派大臣代表自己前往。这从北宋年间(公元1118年)出土的“安州六器”就能得到反映。“安州六器”的主人是昭王的扈从“中”,六器铭文记录了他追随昭王南征的一些事情。这里的“征”是视察、安抚之意,并不代表征伐和消灭。扈从“中”相当于昭王的先行官,负责打前站、联络诸侯和建造营帐。关于唐国的最早记载,就见于“安州六器”的铭文中。这里摘录一些六器铭文。中甗铭曰: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行,治居,在曾。中方鼎铭曰:唯王令南宫伐反虎方之年,王令中先省南国,串行,治王居。中觯铭曰:王大省公族于唐,振旅,王赐中马,自厉侯四骑,南宫贶。前面两个“中器”铭文比较好理解,最后一个觯的铭文意思应该是这样的:王在一次视察南国时,大省公族于唐国,举行阅兵式,振奋军队,王赐扈从中四匹马,这些马是厉侯贡献的,王让南宫主持了赏赐。在这些铭文中,我们看到了除“中”外的几个醒目名词:曾、唐、厉、南宫。对于曾,我们知道就是随(曾)国,对于唐,我们知道是唐国,对于厉,我们知道是厉国,那么南宫是指什么人呢。2013年的随州叶家山西周M111大墓考古为我们揭示了答案。考古发现,M111墓是曾国早期的君侯曾侯犺的墓地,他的父辈就是武王最小的兄弟南季载,因季载居于周宫之南,简称南宫,也称“南公”。南宫封于曾地,其后辈继之,因而早期的曾侯也称南宫。“安州六器”铭文中的南宫就是指南宫本人或其后辈曾侯。
   从安州六器的铭文中我们能发现两个信息。①曾、厉、唐三国应该相距不远,因为昭王的这次小范围聚会,他们都能及时赶到并积极参加,可见不远。②曾、厉、唐三国应该曾国为大,因为昭王让曾侯南宫主持了仪式,可见重视。现代考古已经确定曾国的都城就是现在的随州市。据以上信息,我们有理由推定,这时的厉国就在现在的随州厉山店,唐国就在现在的随州唐县镇,曾、厉、唐三国都居于随枣走廊的中部。
  从《世本氏姓篇》我们知道唐国和随国(曾国)都是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那么为什么周王会对他们厚此薄彼呢?这是因为西周分封时有兄弟之国和姬姓之国,曾作为兄弟之国当然会更受到昭王的信赖。厉国是土生土长的姜姓国,其待遇可能更逊于唐国。
   在以后的发展中,曾国由于得到周王室的支持,一国独大。考古发现历史上它的疆域曾经东到大悟、西到新野、南到京山,可见曾国当时的势力有多大。曾国要发展,势必会排挤在同一区域内立国的厉国和唐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厉国不得不迁回到它的发迹地厉乡,唐国也不得不远离曾国以谋求生存。
   厉乡我们知道了,就在随州东北一百里地的殷店镇。那么,唐国从唐县镇能转移到哪儿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①《汉书地理志》:“舂陵,侯国。故蔡阳白水乡。上唐乡,故唐国。”②《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西晋)注曰:“唐,属楚之小国。义阳安昌东南,有上唐乡。”③《水经注涢水篇》:“石水谓之小涢水,而乱流,东北迳上唐县故城南。本蔡阳之上唐乡,旧唐侯国。”
   以上文献告诉我们有一个上唐乡的存在,这个上唐乡是古唐国故址,方位在安昌县(舂陵)的东南,有一条叫石水(小涢水)的小河从它南边向东北流过。
   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个上唐乡就是现在随州市的唐县镇,笔者则不这么认为。原因有四。其一舂陵(旧址在吴店镇北三里)与唐县镇直线距离达六十五里,汉元帝不会拿这么大的地方封给一个没落的舂陵侯。其二上唐乡应该在舂陵(安昌)东南,而唐县镇却在舂陵正东,方位与历史记载不合。其三上唐乡南侧有一条东北流向的小河,而唐县镇除了西侧有条南北向的溠水外南侧并无小河。其四上唐乡在涢水附近,是涢水及其支流的地标,而唐县镇离涢水直线距离远达四十里,中间还隔着几座小山,显然不具有地标的资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除了唐县镇外还应该有一个叫上唐乡的唐国故址,我认为这个上唐乡就是唐国迁徙后的第一个落脚点,也就是它的新的都城。
上唐乡在哪里?我们只知道它离涢水不远,在舂陵城东南。岁月沧桑,历史的风尘早已把它湮没起来,使人无处寻觅。直到2014年的枣阳郭家庙考古,上唐乡才渐渐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郭家庙,位于枣阳市吴店镇(即白水乡)东南十五里,在这里发现了两座大型的曾侯墓葬,其周围还有数十座级别不等的贵族葬墓。结合墓地东侧一公里处还有西周时期的“周台遗址”和“忠义寨遗址”,专家推定这里应该是一座曾国都城。得到消息,我慕名前往踏看。周台遗址和忠义寨遗址在一个被丘陵包围的小平原中,郭家庙曾国墓地就在小平原西面的岗丘上,周台遗址绵延有三里,忠义寨遗址故墙犹存,滚河从忠义寨南侧和西侧环绕而过。这里果然是一座古代城池。
我们知道,曾国墓葬不论是西周早期还是春秋晚期,在随州市区都有发现,随州作为曾国的都城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在这里又出现一座曾国“都城”很是令人纳闷。那么这个“都城”会不会是唐国的呢?到西周中期时又被曾国强占了呢?如此推理豁然开朗。上唐乡,这里可能就是文献上记录的上唐乡,也就是曾经的唐国故城。时间对,这个墓区的考古年代是西周末年;方位对,这个地方正是舂陵城的东南方向。如果真是这样,它一定是唐国在此建都若干年后又被曾国霸占,因而现在我们只见曾国墓葬而未见唐国墓葬。历史也仅仅给我们留下一些隐约的信息,后世只知道在这个大致范围内有一个上唐乡。这也很好的解释了春秋时楚武王多次伐随而不见唐国的原因了,因为唐国早已从这里迁徙了。
曾国既然又霸占了唐国都城,这时的唐国又能向哪里去呢?东面、南面是曾国,西面是邓国、谢国,东北是厉国,我想唐国只有向北面传移了。
唐国最后落脚到哪里?有许多人认为它转移到了蓼国以北,即现在的唐河县以南的地区。笔者则不这么认为,原因有二,其一蓼国以北是谢国的势力范围,谢国不会容许唐国的侵占。其二迁移蓼北,一定要损害蓼国的利益,蓼国也不会同意。我认为唐国应该是转移到了枣阳市的东北部即现在的新市、鹿头一带。这里三面环山,又远离当时的交通要道,最适合唐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和发展。三面环山,与邻国少有边界纠纷;远离夏路和随枣走廊,避免在大国争锋时殃及池鱼。唐国人不声张,不惹事,忍辱负重,友好邻邦,敬畏强国,终于在大国环伺的夹缝中生存了下来。
有人说,楚国灭蓼后,唐国侵占了蓼国的地盘,最后据有唐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却不可能。原因有二,其一楚国不会允许自己打下的土地被唐国占领。其二《竹书纪年》记载:“楚共王会宋平公于湖阳。”这里明确表示楚灭蓼国后,湖阳已经成为楚国的一个县,并非为唐国所有。也有人以故蓼国以南的唐子山说事,认为这就是蓼国属唐的证据,恰恰相反,这些地方可能是唐国的西部边陲,它们也许正是作为唐国的地标而命名的吧。

来自随州网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2-2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陕西
笔者对随国历史有深入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20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江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合作伙伴|手机版|小黑屋|广告报价|联系我们|本站简介|无图浏览|随州网 ( 鄂ICP备11019817号-1 )

GMT+8, 2024-3-29 06: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9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