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史话 志史 查看内容

湖广方舆纪要之随州篇

2013-12-26 00:00| 原作者: 随天随地| 查看: 103891| 评论: 0|发布者: 呆萌

分享到:
摘要: ◇德安府属州一 县五 ∕ 直辖县: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  应城县  孝感县 德安府 \ 属州:随州——辖县:应山县      随州西北至德安府百八十里。西南至安陆府四百六十里,西至襄阳 ...





◇德安府属州一 县五
                    ∕   直辖县:安陆县附郭 云梦县  应城县  孝感县
      德安府    
                   \    属州:随州——辖县:应山县

  

    随州西北至德安府百八十里。西南至安陆府四百六十里,西至襄阳府三百五十里,北至河南唐县四百里,东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四十四里。

    《禹贡》:荆、豫二州境。春秋随侯国,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两汉因之。三国魏属义阳郡。晋初因之。太康中,分置随国。刘宋泰始五年,改为随阳郡,寻曰随郡沈约《志》:晋置随国,初属荆州。宋孝建元年,属郢州。永光元年,度属雍州。泰始五年,还属郢。元徽五年,度属司州。自此改随阳为随郡。齐梁因之。西魏置并州于此,寻改曰随州,而随郡如故。隋初,郡废,州曰隋州。大业初,改置汉东郡。唐武德三年,复为隋州。天宝初,亦曰汉东郡。乾元初,复旧。宋仍曰随州亦曰汉东郡。又乾德五年,升州为崇义军。太平兴国初,讳义,改曰崇信军。元因之,属德安府。明洪武初,以州治随县省入,又改州为县。十三年,复置随州编户十八里,领县一。今因之。

    随州北接黾厄,东蔽汉沔,介襄、郢、申、安之间,实为重地。《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楚武王经略中原,先服随、唐,而汉阳诸姬尽灭之矣。盖楚服随、唐而蔡、郑始惧焉。自是南北多故,往往置戍守于此。说者谓:随州,出义阳可以兼颍、汝,出南阳可以规伊、洛,而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又其地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宋失中原,长淮以外,即为敌境。议战议守,未尝不切切于随州。马氏贵与曰:随州因山为郡,岩石隘狭,道路交错,自枣阳至厉山九十九冈,有括囊之势,易入而难出云。

    ○废随县今州治。秦置随县,属南阳郡。汉因之。王莽地皇三年,新市将王匡等攻随,平林人陈牧等聚众应之,是也。更始初,封胡阴为随王,国于此。后汉仍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寻为随国治。刘宋改县曰随阳,寻复曰随县。自是州郡皆治此。隋、唐因之。宋绍兴以后,徙治无常。元至元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县治。明初,废县入州。《城邑考》:随故城在今州南,元徙今治。今州城,明初所筑,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三年,增修,寻又筑堤凿濠,环城为固。嘉靖三十七年,又于郭外作砖城以防水灾,且御盗贼,高丈余,周十里。

    唐城位于随州西北八十五里。春秋时唐侯国,后为楚昭王所灭,其地属楚。秦为随县地。汉为上唐乡,属舂陵县。莽地皇三年,下江兵王常等破荆州兵于此。晋置厥西县,属义阳郡。宋、齐因之,置下氵差戍于此。后魏正光中,侵梁,破下氵差戍,亦置厥西县,并置义阳郡治焉。寻复入。梁太清末,湘东王绎与岳阳王相攻,西魏将杨忠自穰城救于襄阳,至义阳,太守马伯符以下氵差城降,即厥西也。西魏因改厥西为下氵差县,并置肆州于此。寻改州曰唐州。后周又以均、款、郧、归四州省入,仍曰唐州,而义阳郡如故。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下氵差县曰唐城,属随州。大业末废。唐开元二十六年,分枣阳县地复置唐城县,属随州。宋因之。元废。今为唐城镇。

    平林城位于随州东北八十里。汉随县地。王莽地皇三年,关东人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水经注》:漳水南经随郡平林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晋置平林县,属义阳郡,后废。宋末,改置西平林县,属随郡。齐属东新安郡。梁置上明郡。隋初,郡废,县属隋州。唐武德八年,县废。

    土山城位于随州东北五十里。《梁纪》:中大同二年,遣土州刺史桓和会军趋悬瓠。《隋志》云:梁置龙巢县,土州治焉,领东西二永宁及真阳三郡。后周废三郡为齐郡,改龙巢曰左阳。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随州。十八年,改县曰真阳。大业初,改为土山县。唐初,省入随县。又土山东有石武废县,亦梁置,属真阳郡。后周属齐郡,隋属隋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宜城县。大业初,废入土山县。其东南又有阜陵废县,亦梁置。后周改为漳川县。隋属隋州。大业初,亦废入土山。○阙西废县,在州东二十里。宋析随县地置阙西县,属随郡。齐因之。梁置曲陵郡,西魏改厥西为下氵差,因移置厥西县,兼置厥西郡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并废厥西县,入隋县。

    顺义城位于随州北八十里。萧齐置北随安左郡。梁改北随郡。西魏改为南阳郡,又析置淮南郡,领厉城、顺义二县,兼置翼州,寻改为顺州。隋初,郡并废。大业初,州废,改厉城县为顺义县,以旧顺义县并入焉,属汉东郡。唐废。又安化废县,在顺义县西北,西魏置,属淮南郡。隋开皇初,属顺州。十八年,改为宁化县。大业初,亦废入顺义县。     
     

    安贵城位于随州西三十里,梁置定阳县及北郢州于此。西魏改县曰安贵,又改州为款州,寻废州为涢水郡,别置戟城郡及戟城县,郡复废,改戟城县曰横山。隋开皇初,并废涢水郡,县属随州。大业初,又以横山县并入安贵县。唐废。今为安贵镇。又有洛平废县,在州东北百五十里,西魏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上明县。大业末废。《隋志》:上明县有鹦鹉山。今山在州东北百五十里。

    光化城在州东南三十里,本楚子城也。《左传》桓八年,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盖筑城于此,以逼随也。萧齐置安化县。西魏改新化县。后周改光化县。隋因之,属隋州。唐光化县亦治此。宋熙宁中,始改置光化县于襄阳,而随州之光化县遂废。今为光化镇。
    平昌城,在随州西。齐建元二年,魏人入寇,司州蛮引魏兵寇平昌,平昌戍主荀元宾击破之,是也。又清腾废县,在州西南。梁置梁安县,又置崇义郡治焉。后周废郡,寻改置遂安郡。隋开皇初,郡废。七年,改县曰清腾,属郢州。大业末,县废。近《志》云:州境有崇业郡城,当即崇义矣。又云:州北百二十里有鲁王城。不知所据。

    大洪山随州西百二十里。山高险,四面陡绝,上有田畴,中襟大湖,一名大湖山。湖旁有龙斗崖及泉石诸胜。《水经注》:大洪山,在随郡西南、竟陵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余里。涢水出于其阴,亦谓之涢山。刘宋元嘉二十一年,诸蛮作乱,涢山之蛮最强,沈庆之讨平之。宋靖康间,避寇者尝依此山立寨栅自保,贼竟不能破。又端平二年,蒙古攻洪山,宋将张顺等击破之。今亦见安陆府京山县,盖境相接也。又《州志》:涢山,在州西南七十里,以涢水经其下而名。

    厉山随州北四十里。相传神农起于此。神农号厉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厉乡,即春秋时厉国也。《左传》僖十五年,楚人伐徐,齐师、曹师伐厉以救之,即此。唐兴元初,江西节度曹王皋遣将伊慎等围安州,李希烈遣其甥刘戒虚等赴救,皋别将李伯潜逆击之于应山,擒之。又击走希烈将康叔夜于厉乡,是也。《荆州记》:山有二穴,神农所生,谓之神农洞。其支山曰仙人山,旁有鸡头垛。又有棋盘山、塔儿山之属,环列山旁。《九域志》:自枣阳至厉乡,道路交错,号九十九冈。今冈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寰宇记》:厉乡西有堑两重,堑中有神农宅,宅中有九井。旧《志》:厉山在州西北百八十里。○
    大义山在随州北百五十里,周百里,今桐柏山系。相传魏晋置义阳郡,以山名也。其北五十里又有太平山,山最峻,为东北诸山之宗。或以为胎簪山,即淮水所出,北流至桐柏县云。

    青林山位于随州东南七十里。茂林远望,蔚然而青,亦名青山。元末,徐寿辉倡乱于蕲水,随州人明玉珍集乡兵屯于青山,结栅自固,既而降于寿辉。今山北有古寨。
    随城山在随州南七里。山势横亘,如城郭然。州因以名。山南有三阜,形如爪,一名三爪山。
    独崇山随州西南又有独宗山,山高峻,为涢川众山之宗。又大猿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亦名大狐山。《志》以为即张衡《南都赋》所云天封大狐者。再西南八十里亦有大狼山,又十九里山,在随州南百二十里,山有寨,本名石臼山,以长亘十九里而名。

    三钟山位于随州东北五十里。山有三堆,状若覆钟,俗名团山。王莽地皇三年,严尤、陈茂破下江兵,王常等收散卒入蒌溪,略钟、龙间,众复振,破莽荆州兵于上唐。钟,即三钟山;龙,石龙山也。盛弘之曰:永阳北有石龙山,今在应山县蒌溪。或曰亦在州北,今湮。
    栲栳山,在随州西北二百里。《水经注》谓之黄山,州境之大山也。跨河南唐县界,其相接者曰广山,一名晃山。又蓬甑山,亦在州北。正德中,官军败贼赵风子于此。或曰山在州东。

    涢水在随州西。《水经注》: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折而东南,经随县西,又经随县南而东南注,下流入安陆县界。又府河是也。
    均水在随州西四十里,出大洪山至州东南四十里,入涢水,后周有均州,盖以水名。

    氵差水在随州西三十里。《周礼·职方·豫州》:其浸波氵差。《左传》庄四年,楚人除道梁氵差,营军临随。《水经注》:氵差水出随县西北黄山,南经亦有厥西县西,又东南涢水入焉。李吉甫曰:氵差水,在随城西四十里。今氵差水出栲栳山,东南流,至州北百十里,有鲁城河流合焉。南流至唐城镇,又东南流至安贵镇,入涢。
    漂水出桐柏山之阳,东南经厥西县,又东南流,入于涢。口水又东南入于府河。
     氵厥水,《志》云:出太平山,南流至唐城镇东,故厥西县因以名。流经州西,名扶恭河,一名浮缨河。又东南至州西北三里,为两河口,入涢。

    浪水随州南四十里。出大猿山,东流至废光化县,入涢水。又石鱼河,在州城南五十里,亦出大洪山。○圣水河,在州西八十三里。武水,在州西南六十里。皆环绕州境,合于府河。

    五水关随州东北百八十三里。在五水山下,亦作仵水关。○出山店,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梅丘镇,又西北有合河店,与唐县镇俱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北二百余里有李家坝,接壤河南,每为寇盗出没之所。隆庆中增设官兵于此,与出山店等处相为应援。万历初,议者以出山、小林、界牌三处俱离州二百余里,当河南、桐柏、信阳等州县连界之冲,为流寇必由之地,先年议委官兵戍守,而权轻力弱,请添设州佐于界牌镇,庶几可专事防捍。因移李家坝戍守于界牌镇。其地南去州二百二十里。

    铁岭寨随州西八十里。又州西北二十里有青林寨,北八十里有天王险寨。正德中,刘丙擒贼于此。○麻张新寨,在州东北。明初,邓愈克随州,讨平麻张新寨及信阳珍珑寨、光州石脑山寨。盖其地皆相接也。

    沔阴戍在随州西南百里。晋时置戍于此。咸康五年,庾亮议遣诸军罗布江沔,以为伐赵之规。既而石虎将夔安等南寇,败晋军于沔阴,陷沔南。盖其地皆近沔水,因名也。胡氏曰:沔阴在沔水南。或曰:非也,在沔水东耳。○汪家店,在州西北栲栳山下,其相近者又有道人林诸处,皆有径道,可达河南唐县,为寇贼突犯之所。

    应山县随州东百三十里。南至府城百八十里,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有五里。汉为随县地。梁置永阳县及应州。隋大业初,废州改为应山县,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应州。七年,州废,县属安州。宋初因之。嘉定中,改属随州。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今编户十里。

    吉阳城县东南九十里。萧、梁置平阳县,侨置汝南郡治焉。西魏改郡为董城,改县曰京池。后周武成初,置氵州治此。寻州郡俱废,县属郧州。隋大业初,改县曰吉阳,属安陆郡。唐仍属安州。宋开宝中,省入应山县。
    平靖城,在县北五十里,西魏置平靖县,又置平靖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应州。大业初,废入应山县。《志》云:县东七里有云公城,又县东百里大城山下有古城,亦曰大城。建置未详。

    宋安城在县东北。刘宋分义阳郡立东随左郡。大明八年,省为宋安县。齐亦置宋安左郡,属司州。后魏南司州有宋安郡,治乐宁县。武阳关在其境,兼领东随县。隋开皇九年,改东随曰礼山,寻以乐宁县省入,仍属义阳郡。唐武德四年,析应山县置礼山县,属应州。八年,废州,以礼山县仍并入应山。

    应台山在应山县治东南。亦曰应山,因以名。其形方平,一名印台。又石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蜿蜒如龙。又北十里曰兴安山,有古寨,一名兜鍪山,旁接百雁山。又高贵山,在县北六十里,一名大龟山,西接平靖关。《志》云:应山之高贵山、随州之栲栳山,孝感之黄茅岭皆险峻相埒,为郡境之要害。与信阳三关形势联络,上接襄、邓,下连光、黄,《图经》所谓天下之中络,楚北之要害也。

    吉山应山县东南五十里。有南吉、北吉二山,亦名吉阳山,故吉阳县盖在其南。又孔山,在县东三十里,上有风洞,一名洞山,下有孔山坡。正德中,贼赵燧走死于此。又东三十里曰覆手山,一峰五涧,状如覆手。
    礼山,在县东八十里。梁礼山县盖置于山下。又东二十里为大城山。

    四望山县西北百里。山高耸,登望则四远皆见,因名。唐建中二年,山南东道梁崇义拒命,发兵攻江陵,至四望山,大败而还,即此。又县西北四十里有铁城山,四望如铁,山北有寨。
    花山,在县北百里,与信阳州接界。其北二十里曰仰天洼,四高中坦,中有平田二百亩。又县东北七十五里有龙爬山,其相接者为牛心山,上皆有寨。又县东北八十里有松子山,地名新店,与孝感县接界,亦戍守处也。

    寿山县西南五十里。山之南接安陆县界。又蔽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亦与安陆县接界。《志》云:县西六十里有将军山,在马坪港北。又西南有峰子山,上有古寨,水经其下,合涢水。
    塔儿冈,在县北三里。又有望城冈,在县东五里。嘉靖中,县令王朝遂议云:城外四山环绕,塔儿冈、杨通冈、应台山等处尤高平近县,登之可窥城中虚实。是也。

    白泉河在县东三十里。自孔山悬流而下,流入于氵水。又汶水,在县城西北,源出高贵山,南流经此,又绕城南而东。县东三里又有东河,一名方家河,流合焉。又东南合于白泉河。○
    汉东河,在县西四十里。又有大洪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县西南六十里有马坪港,其上流皆汇诸山溪之水,下流合为涢水,入安陆县界,注于涢水。《志》云:县有竹港,水出寿山下,经县西南七十里仓头渡,合涢水入安陆县界。

    天井涧县东二十里。深一丈,广八尺,两山夹峙,泉流其中,冬夏不涸,流合汶水。涧北旧有平康寨,宋人避兵于此,贼不能犯。

    平靖关县北六十里,即古黾厄也。西北去信阳州九十里。又百雁关,在县北九十里,即古直辕也,亦曰黄岘关,亦曰九里关,北去信阳州九十里。又武阳关,在县东北百三十里,即古大隧也,亦曰礼山关,西北至信阳州百五十里。即所谓义阳三关也。明正德中,流寇入境,三关皆为要地。嘉靖中,增设官兵,置镇于平靖关南,与信阳官兵协守,为保障之计。《志》云:武阳关,一名行者坡,亦谓之行者关。嘉靖中,县令王朝遂言:县东崇山峻岭,武胜关、黄土关、土门冲、草市冲、九女岩等处隘口,皆盗贼出没之处,行者关尤为要害。比年流贼劫略,皆由行者关入。假令贼先据此,下瞰邑城,势若建瓴矣。请增设官兵巡司于此控御,庶为得策云。盖诸关寨皆险固,而行者尤要也。详见河南重险黾厄三关。

    黄土关县北百里,东北至信阳州六十里。又武胜关,在县东百二十里。
    凤见关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常有凤见此,因名。又恨这关,在县北九十里,亦与信阳接界,有巡司。

    黄陵寨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平康寨。又锅底寨,在县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兴安寨,于诸寨中最为险峻。又牛心寨,在县东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鸦狐寨。又县东北八十里,有婆婆寨,相传昔时女人聚众避兵处。又有铁城、龙爬等寨,俱见上。
    广水店,在县东三十里,其相近者又有二郎畋。又井子镇,在县西五十五里,皆正德中官兵败贼处。又有太平镇,在县东二十五里。

    附见:

    随州守卫千所在州治东,隶安陆卫。洪武初,分守于此。

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
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荆州也?夫荆州者,全楚之中也。北有襄阳之蔽,西有夷陵之防,东有武昌之援。楚人都郢而强,及鄢、郢亡,而国无以立矣。故曰重在荆州也。夫武昌者,东南得之而存,失之而亡者也。汉置江夏郡、治沙羡。刘表镇荆州,以江汉之冲,恐为吴侵轶,于是增兵置戍,使黄祖守之。孙策破黄祖于沙羡,而霸基始立。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武昌则今县也,而夏口则今日之武昌也。继孙氏而起者,大都不能改孙氏之辙矣。故曰重在武昌也。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

说随州者谓:出义阳可以兼颍、汝,出南阳可以规伊、洛,而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又其地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宋失中原,长淮以外,即为敌境。议战议守,未尝不切切于随州。
=========================

是否可以这样曰:
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以楚北言之,则重在随州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