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造就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把随州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提高果茶、蚕桑、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保持在155万吨左右;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种植业重点发展精、稀、优、特、专等高品位的农产品生产。通过推进良种工程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高标准的畜牧生产基地。加快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提高优质稻、优质麦、优质棉、“双低”油菜的比重。积极发展蔬菜、水果、花卉、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重点推广包括优质杂交肉牛、优质三元猪、优质杂交山羊、洪山三黄鸡等在内的特色畜禽和优质水产品养殖。 2、推进农业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和农户为基础,以效益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对农业主导产业实行产供销、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实现由抓生产向抓产业、由抓生产向抓加工转变。力争“十二五”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板块。巩固扩大香菇、马铃薯、油茶、蔬菜、优质稻、小龙虾、畜禽、银杏深加工等特色农产品板块和优势产业带,建设全国最大的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国优质商品猪、肉牛生产基地。在城乡结合部和旅游功能区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试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粮油、畜禽、食用菌、果蔬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各扶持发展壮大1—2个重点龙头企业。以三友食品、同星农业、神农生态、金禾粮油、金银丰食品、长佳蔬菜、新欣农牧、弘大养殖、广华生物、大自然农业、新光生态农业等为核心企业,推动稻米、油脂、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企业重组联合。大力推进“四个一批”工程,显著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着力提高食用菌的优质率、转化增值率和市场占有率,力争“十二五”末食用菌年产量突破6万吨、年出口达到4亿美元,把随州建成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全省最大的香菇出口基地。抓住同星公司作为全省“亿只鸡”工程的龙头的机遇,大力发展肉鸡精深加工,力争“十二五”末形成年存栏优质种鸡100万套、出栏肉鸡1亿只、生产饲料50万吨、加工肉鸡8000万只的生产能力,把随州建成中南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大力实施“一袋面”、“一袋米”工程,不断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巩固随州作为全省重要粮仓的地位。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验检测体系。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3万亩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1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标准化示范区、2万亩绿色食品大蒜标准化示范区、1000万袋袋料香菇标准化示范区、20万羽绿色食品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万头标准化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以上。启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3、发展农业合作社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总结推广三里岗“农户联保”模式,创新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服务机制,通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工程、示范工程、人才培训工程、农超对接和品牌培育等“五大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农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700家以上,成员总数突破30万人;建设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0个;培训合作社专门人才1.5万人;有40%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能够进入我市乃至全省甚至全国各大超市销售,并逐步建立从产地到零售终端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系统;引导和鼓励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农产品、著名农产品和驰名农产品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一批具有全省乃至国内广泛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十二五”期间,农户互助联保覆盖所有乡镇。 4、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植保机防、农机作业、动物疫防等为重点,加强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行“管理在县、服务在乡(镇)”运行模式。建立健全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市场为基础、农产品直销店、连锁超市等为补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参与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推进“金农”工程和“12316”惠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办好农业远程教育网,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服务等。积极发展网上订单、网上洽谈和网上交易活动,改变农产品销售方式。 第十二节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支持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物流、信息、中介等服务业。打造会展、研发、物流、职教中心,引导资源要素积聚,带动产业调整升级。重点建设四个区域服务中心:放大“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品牌效应,以举办中国(随州)专用汽车博览会为契机,着力打造国家级专用汽车及零配件会展中心;建立研发机构,联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着力打造国家级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研发检测中心;加快推进粮食和汽车钢铁物流园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华中地区生产资料集散交易中心;发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先进市的优势,面向普通劳动者培养适用人才,着力打造鄂西中职教育中心。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引进各类商业银行、创投、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扩大村镇银行布点,市、县(市、区)全部创建最佳金融市(县、区)。 第十三节 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商贸、旅游、文化、房地产、社区等生活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1、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城市商贸业发展,并加快城市商贸业向农村延伸。到“十二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35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 大力发展城市商贸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积极培植九星运业公司做强做大,鼓励购物中心、中百仓储、中商百货、顺泰仓储等重点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张规模,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大型商贸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加快物流平台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配套建设物流配送中心,优化内部物流管理,加强配送体系建设,推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资源整合,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拓展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专业配送等新业态,探索中小型消费品市场向专业商场、主题购物中心和品牌展销中心、综合超市等新型业态转型。建设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在商品生产地和集散地扶持发展一批区域性大型工业产品和名优新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推进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三七三处仓储物流基地项目,建设随州特种农产品三七三处储销基地、随北乡镇特色工业园区三七三处物流服务中心。 构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进一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在全市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建立一批规范的超市和“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 2、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业带动作用,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加快构建旅游在全市经济中支柱地位,将随州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门户”城市和“两圈”重要节点城市,建设成为世界华人寻根谒祖圣地和世界音乐古都,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旅游经济强市”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亿元,旅游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12%以上。 狠抓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全力打造精品名牌景区。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围绕“听编钟神曲、看曾侯古墓、祭炎帝始祖、泡玉龙温泉、游灵山秀水”,打造“三区四带”景观布局:做精做美炎帝故里景区、擂鼓墩编钟文化景区、大洪山慈恩寺宗教文化旅游区,重点围绕一日游、两日游将随州打造成全球华人拜谒始祖的圣地、古乐编钟之乡和楚北重要的佛教圣地;完善配套大洪山—玉龙温泉养生康体景观带、银杏谷—桃源河山乡画廊景观带、桐柏山—玉龙漂流生态探险景观带、中华山—徐家河休闲度假景观带,至“十二五”末,力争创建2个5A级(炎帝神农故里、玉龙温泉)、6个4A级(编钟博物馆、大洪山、徐家河、三潭、淮河漂流、洛阳千年银杏谷)、9个3A级(季梁公园、太白顶、封江、琵琶湖、黑龙潭、中华山、鸡鸣山道教遗址、明玉珍故里、杨琏故里)景区,把随州建成武汉的“后花园”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奋力实现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经济强市转变。 实行文旅“联姻”,努力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叫响炎帝文化品牌,按照“省助市办”模式坚持每年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其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节庆品牌,把灿烂的炎帝神农文化发扬光大;支持在随州设立世界烈山宗亲会总部,打造全球华人谒祖圣地。积极申请将曾侯乙编钟及曾侯乙墓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整合博物馆、曾侯乙墓遗址景区资源,打造统一高等级的擂鼓墩景区,擦亮“中国编钟之乡”文化品牌。重拍一批关于随州历史的影视作品,策划创新以“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为内涵的大型实景文艺演出节目,传播随州五千年丰厚的文化底蕴。 积极开展宣传促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整合各种新闻媒介资源,实现旅游宣传常态化;适应高铁时代的到来,实现旅游宣传立体化;对接和整合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区域联合营销;统一策划和营销,共同叫响“炎帝故里、乐都随州”的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随州在华中地区及国内外的影响力。 大力实施行业创建,推进旅游产业强筋壮骨。在旅游行业全面开展景区创A、宾馆创星、旅行社创强、导游创佳、县(市、区)创强、乡镇(村)创名活动,大力实施“1485”工程,即创建1个以上旅游经济强县(市、区)、4个以上旅游名镇、8个以上旅游名村、50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市旅游梯次推进的新格局。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优化政府管理机制,建立旅游业市场化运营机制,建立旅游行业协会运作机制,健全开放发展机制,完善多元投融资机制,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旅游上市公司,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发展的持久活力。 3、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以优化结构、改善供给、规范市场为重点,有序发展房地产业,促进住房合理消费。积极有序发展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在城市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商业地产等项目,为现代高端商务和专业服务提供载体。引进专业性强的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工业园区,提升工业地产开发经营水平。稳步发展住宅地产市场,完善住宅供应结构,大力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给。完善房地产交易服务体系,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住房二、三级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房地产综合信息发布制度及监测体系。加强现代物业管理,提高市场化程度和服务水平。 4、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重点发展养老、卫生、家政、便民店、休闲娱乐等社区服务。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养老设施和老年活动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形成以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继续实施“家政服务工程”,推进便利家政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一批规模较大的家政服务企业。促进社区便民网点建设,逐步形成社区综合超市、便利店等商业、服务连锁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