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话“夏补”,似乎有点“冬病夏治”的味道。但后者是“治病”,前者为“进补”,在“全民健身”的年代,“进补”的热度,较之于“治病”,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期“群众举报中小学补课收费问题骤增,少数家长反映非常强烈”的消息,就是“夏补”热度过甚的一个信号。 学校强制补课、收费过高,老师租房办班,有偿补课等等,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发文”、“预警”之后,可能就要采取行动了。 但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补课的“需求”,哪里有补课的“市场”? 央视推出了一个公益广告,将家长们要孩子上补习班漫画化,周一要学钢琴,周二要学绘画,周三要学英语……于是那些美妙的琴棋书画,顿时变成枷锁、化作大山,将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 暑假是孩子们“休养生息”的假期,在休息娱乐之余,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适当地补习一点什么,其实也无可厚非。但无论是“治病”,还是“进补”,都需要有的放矢,“辩证施治”,否则盲目跟风,头疼医脚,不仅于人于事无补,甚至会补出病来,补于人命来。 最近,药家鑫事件又因其父名誉权受侵案的判决,而再度引起广泛关注。看着电视上,一年多以前就被执行死刑的药家鑫,诉说着自己如何含着眼泪练琴,如何因没按时练琴而挨打,如何弹得好也被视作应该而没有得到鼓励……那种理明人亡、阴阳两隔的感觉,给人极大的心理震撼。 永远失去了独子的药家鑫父母,由最初的“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逐渐明白了自己教育的失误:期望值过高,过于严厉,使孩子无法面对自己的错误……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形成这个“极端”的因素,却十分寻常。 药家鑫是音乐学院的大三学生,大概也可以位于“高材生”之列。就此一点,其家庭的“音乐教育”,似乎是成功的。但“恶补”音乐,挤占了他全部的成长空间,以至于他在其他方面少得太多,甚至被扭曲。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药家鑫多一点爱心,甚至只保有最基本的人性,他不会在将人撞伤之后,为了逃避责任、毁灭罪证,而再挥刀将伤者捅死;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药家鑫心理健康一点,能够接纳自己,能够面对错误,他在车祸发生后,会选择报警;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药家鑫在补“钢琴课”之外,多补一下“生活课”,他在突发事件面前,就会有更多的、理性的选择; …… 凡此种种,药家鑫所缺乏的,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要 “大补特补”的。 我们也可以设想,如果药家鑫没有遇到那起车祸,他不就像你邻家那个 “令人称羡”的 “才子”“帅哥”?如果老天特别照顾,他一辈子没有遇到那种特殊的突发事件,没有激发出他那恶魔般的极端行为,他也会在“钢琴王子”的光环里,被自己的自私和扭曲的心理一点点地蚕食。 医书上的“误补”流弊,屡见不鲜,“补此即泻彼,泻此即补彼”的道理,用之于教育,也是至理名言。“成才”的心太切,补课太甚,必然弱及“成人”。但,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