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文化 随州史话 查看内容

2010年中国·随州炎帝文化名家论坛摘录

2012-12-25 15:23| 原作者: | 查看: 10834| 评论: 0|发布者: 随州网

分享到:

编者按:
    6月8日,2010年中国·随州炎帝文化名家论坛隆重举行。50多名著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论坛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周瑛琦主持。在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原局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第一副会长张文彬作了主题演讲“炎帝神农氏的历史贡献及随州的历史地位”,湖北省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熊召政作了主题演讲“一切从零开始”;同时,他们与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香港作协主席、明报总编辑潘耀明,台湾著名文化学者、远流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兴文三位当代文化名家和学者一起,围绕“文化寻根、家国天下”这一主题,围绕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及文化传承等,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活动虽已结束,余音依旧绕梁。在此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文化寻根 家国天下

——2010年中国·随州炎帝文化名家论坛摘录


    ■ 炎帝神农是伟大时代中的伟大人物


    主持人:据我了解,在炎帝神农故里随州,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六——炎帝生辰那一天,总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祭祖,追念始祖功绩,获得精神寄托。熊老师,你是一个湖北人,你对现在海外华人都来寻根这样的一种趋势,你是怎么感想的?
    熊召政:当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有一个好的祖先,当所有人心中挂牵着他的祖先,千里万里来到祖先诞生的土地上,来拜谒来怀念,我作为一个留在本土的炎黄子孙由衷的高兴。
    主持人:请问胡老师,你觉得炎帝神农真有其人呢?还是文学作品中有神化的部分、有艺术化的部分造成了他今天的地位?
    胡平:炎帝神农是否真有其人,有很多说法。可以是一个氏族的代表,也可以是氏族当中的一位英雄人物,这里面我想肯定有文学的作用,就是神话传说的作用。现在我们通常讲,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产生伟大的作品。那么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样一个氏族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由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过渡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它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作品,就是我们今天在研究的很多传说、神话。这些东西有的是很生动的,比如像稻谷的发现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说炎帝看大家整天逮鸟、逮野兽、吃果子,活得很艰难,就到处去找看有什么东西能够储藏,最后他发现一种草,根上有个谷壳,然后又发现一种植物果实长的也是这种东西,最后把这果实栽在地上,由此发现稻谷。还有一种,说他梦见天上有稻谷,派他的狗去偷,在河里打了一个滚,最后把稻谷粘在身上带回来。后者就是非常好的传说,比前者文学品质要高。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好的作品呢?就是因为他的那个时代伟大。所以到底有没有,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氏族,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曾经有这样的一个伟大时代。


    ■ 炎帝神农文化中最值得我们现代继承的是创造精神、献身精神


    主持人:潘老师,你搞新闻这么多年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现在失去了以前的一些东西,你觉得炎帝神农文化在现代有哪些意义?
    潘耀明:我觉得炎帝文化所彰显的一种精神和道德力量,是作为我们国民素养、国民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参考。炎帝对中华文明是做了很大贡献的,我觉得他给现代人的最大启发就是他的道德力量,他那种献身的精神。最近香港有两个人很轰动,一位是香港运输工人黄福荣,他在玉树大地震中身故,为了抢救当时压在废墟下的孩子。另外还有福建一个住在香港、姓施的婆婆,她将她跑马地的房子卖了600万元,将200万元捐给汶川地震灾区兴建幼儿园。这两个虽然是小人物,但他们彰显了一种精神的力量,非常值得探讨。所以我觉得现在提倡炎帝文化、炎帝精神,应该彰显他的道德力量。歌德曾经讲过,社会最大的利益就是道德。刚才讲到的两个小人物,他们感动人就是基于道德的力量。
    主持人:潘总提到的这个小人物黄福荣,他把玉树当作他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那边捐躯了。这个事情在香港是非常大的一个新闻,有一两个礼拜都是报纸的头条。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快速转移焦点的媒体,却在一段时期不间断的把焦点放在这位老百姓身上,可见我们都被他的道德光芒深深吸引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一个价值。前面胡老师说过,炎帝神农时代不一定比我们落后,或许那个时代有很多方面比我们现在做得好。所以我们要去了解,把我们的认识当作对现代的一种鞭策。我们想请大家聊一下,炎帝神农八大功绩,像制耒耜、植五谷等,现在的人们究竟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地去宣传炎帝神农文化?
    胡平:我觉得现在宣传炎帝,让下一代年轻人、儿童对炎帝、当然还有黄帝、对三皇五帝都有概念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现在宣传比较多的是儒家文化,世界各地都办了孔子学院。儒家学说是中国的国粹,但炎帝有一个超越他的地方在于,炎帝神农的时代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发展、而且同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儒家文化更侧重于社会、政治、文化这些方面,它是成体系的,这很好。但我们要首先强调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创造上的巨大贡献和巨大的生存能力,这一点是中华民族能够生存下来、不断代的更基础的原因。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强调的也是这种创新的精神、发明的精神。所以我们在宣传民族文化的时候,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不然中华民族不可能延续这么多年。
    潘耀明:讲到炎帝神农的献身精神,这跟中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我们后来开创性的发明都是有关系的。高锟先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我曾经访问过他,他觉得之所以他能发明光纤,既得益于西方开放、科学的一种精神,更得益于来自中国的那种坚持、献身的精神。杨振宁先生同样认为,他得到诺贝尔物理奖是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这种献身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的一种精神。


    ■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始兴与统一的象征


    主持人:来随州之前,我听说有一个故事,有一位美籍华人,名叫周共·王德樵,他的祖父在美国华岗博物馆发现了清代著名画家吴承砚所绘的炎帝神农像,就用他一辈子的积蓄买下来,希望能够送回故乡。1987年11月,周共·王德樵先生遵家父遗嘱,远渡重洋,来到随州厉山,终于将这幅凝聚着祖孙三代爱国之情的画像送回了炎帝神农故里。为了这幅画像,他一路寻根,寻到这里来了。所以许多在海外的华人,对祖国越远越感到亲。所以我想请几位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案例、故事告诉我们。吴老师,你给我们说下,华夏子孙对炎帝神农的一种思念。
    吴兴文:大家知道,台湾的庙宇之多,在世界上有名。其中炎帝庙最多,目前台湾修建有121座炎帝神农庙。台湾雾峰乡有一座炎帝神农庙,始建于明末郑成功到台湾的时期。供奉有元朝元年(公元1271年)刻制的“五谷神农皇帝位”之牌位。1966年由林文卿先生领头重建,当时台湾许多高级官员都为该庙题词和书写楹联。其中蒋纬国先生的题词为“泽庇苍生”。1984年耗资2200余万元新台币购得一块512坪的土地,再次扩建炎帝神农庙,并在1989年和1990年专门从大陆请去两尊炎帝神农像。由此可见,海峡两岸同一个祖先,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台湾传统伦理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陈孝忠先生曾表示,炎帝神农被视为中华民族始兴与统一的象征。身为中华民族子孙,只有加强民族文化源头与特点研究,才能更加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进而实现两岸和平发展。炎帝神农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的共同源头。作为一个文化学者和出版工作者,对此尤感亲切并从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同时我也是一个文物鉴赏的爱好者,更为贵地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文化底蕴、与高科技的含金量所震撼,体现了自炎帝传承下来、历久不衰的楚文化的创造力,这是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遗产。


    ■ 宣传好炎帝神农故里推动随州经济发展


    主持人:我们看到今天的炎帝神农拜祖大典举办的非常成功,那么我们如何给随州一些更多的建议和想法,如何来建设随州,如何来宣传随州这个炎帝神农的故乡,五位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个你们觉得最核心的观点?
    潘耀明:这次来到随州,才发现随州不仅出土了编钟、是音乐之都,还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旅游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旅游文学是超越地域的,炎帝文化之旅本身是随州文化旅游的一部分。我们成立了一个世界旅游文学联社,我跟随州市委宣传部讲过,我们明年9月份跟暨南大学联合举办第三次旅游文学国际研讨会,我们很愿意邀请随州的一些学者去参加,提出随州文化研究的论文,到香港去进行学术探讨,这样对随州炎帝文化的宣传可能会起到作用。
    胡平:很多地区都需要发展,经济上的发展、文化上的发展,都可以和文学艺术上的发展联系起来。现在随州已经在炎帝神农文化方面的研究、宣传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还可以在文化、文艺创作上搞一些名堂。比如说动画片、动漫等等。动漫比较适合炎帝神农的神话色彩。电视剧影响大、成年人也看,这个也很好。虽然许多有文化名胜的地方都在搞电视剧,并且极少有搞好的,但在各地的发展方面是一个很大的增长点,比如我们召政同志写小说、搞一部好的炎帝电视剧,它对地方的推广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熊老师写小说,你改编成电视剧,张老师做顾问,我们香港和台湾的朋友来做推广?这是个很好的想法。
    吴兴文:今天早上我们看到的炎帝祭祖大典,既有传统的礼仪仪式,又有姜育恒“驿动的心”代表海外游子要回归炎帝故里,又有击鼓的表演,令人震撼。我刚好坐潘总旁边,当时很感慨地说:哎,这才是楚狂人啊!我的意思就是今天不管在科学还是其他领域里面,都要有创造力。从这次祭祖大典里我感受很深,就是说我们文化的创造力就是不断地要借各种形式来进行不同的表达,要像这次祭炎帝大典一样突出创造力。
    张文彬:一个是文艺创作上我有个启发,今天上午的编钟歌舞气势非常雄浑、非常好。我们是编钟的故乡,由此我们编写一些有关编钟的故事或者是编钟的歌舞,对宣传我们随州、提升随州的知名度,我想还是非常有内容、非常值得去做的。第二点,建议湖北社科院、湖北文联、随州研究会、文联、社科联等单位能不能成立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一个松散的、协作的组织,共同研究炎帝这段历史、文化,这对于我们推进炎帝文化研究、再认识炎帝文化是有重要意义的。第三,随州有这么好的历史条件,确实令人羡慕。随州不仅是古老文明的城市,而且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文化积淀很厚重,发展前景很远大。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怎么把随州的经济搞上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我完全同意刚才胡先生所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抓,只有协调发展,才能真正使我们的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富强。
    熊召政:我觉得我们要经营随州,要让炎帝走进千百万、千亿万人的心灵之中,让他更加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地在我们青少年心中存活,这个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但如果因为不是一朝一夕我们就推卸我们一朝一夕应该做的事情,那不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如果我们可以做一个《阿凡达》同样体裁的,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炎帝,他当时在我们的南方,就在当时屈家岭文化的时代、在云梦大泽,包括现在整个湖北的水域和陆地面积,动物成群、古木参天,如果能利用我们的三维技术把当时炎帝在这一带生活、耕作的场景展现出来,那么我们可以说我们人类是真正在神话中生活。

 

 

炎帝神农氏的贡献及随州的历史地位

张文彬

    随州是一块神奇的热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烈山自古就传说是炎帝神农的故里,至今仍留下了许多关于炎帝神农的人文遗迹和无数的传说,如神农洞、神农碑等。在遗迹中,像距今五千年到六千年的遍布随州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面积之大、群落之密是很罕见的,在这些群落遗址里面,发现了很多稻壳,这些都说明随州是稻的发源地之一。在当代,随州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上有铭文三千七百多字,同时出土了其他大量的青铜礼器、漆器、石器、玉器等。曾侯乙编钟、编磬这些乐器的出现,展现出一个两千四百多年前的音乐殿堂,再现了中国音乐史上曾经绚丽的华章,给我们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增添了宝贵的财富。我们还注意到,除了这些关系到音乐史的编钟之外,还出现了绘在衣箱盖子上的天文图,就是二十八宿的天文图,这对中国天文史的研究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所以,当时曾侯乙墓出土众多国宝级文物,可以说举国为之雀跃欢腾,而世界为之震动,这是改革开放初期随州为全国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当时我在河南郑州大学任教,怀着兴奋的心情前来随州学习参观。那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张政 教授和李学勤先生都在这里考察。这些重大的考古发现解开了曾随之谜,证实了《左传》所记载的“汉东之国随为大”,使人被当时的礼仪文明、壮丽的图景、宏大的气势、辉煌的文化所深深吸引。
    由随州出土文物的恢宏博大,更使我们深深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堪称世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葩。关于炎帝神农的起源、活动的区域,是自古以来经史学家和近代的文史学家、社会民俗学家、考古学家一直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炎帝是不是真有其人呢?按照我们先秦古籍所记述的历代前辈以及当代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大家共同认为,炎帝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氏族社会由繁荣走向消亡、由渔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是整合社会资源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必然要出现英雄人物。炎帝和炎帝族以自己的聪明智慧总结了农耕生产经验,成为农耕文明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从而矗立起中国农业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炎帝这样传说中的人物,虽然有神话,但这样伟大人物的存在,并非是一些神话编得了的。我们也清楚,历史与神话、传说与神话之间有一个相互渗透的因素,这在世界各国文化中也都是难以避免的。
    炎帝神农的功绩有哪些呢?总的来讲,就是始作耒耜,开创农桑;遍尝百草,救死扶伤;冶金作陶,五谷丰穰;日中为市,交易乃昌;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教化工商。诚如诸多典籍所载,炎帝神农对农业的发明、生产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尤其重要的,就是炎帝神农发明了医药,他以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为代价,发现了许多中草药,使百姓能够得到及时的医治,从而为发展生产力、繁衍子孙,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的人文始祖创造了这样伟大的功绩,不仅对中华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对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所以,历史学家把炎帝作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代表和中华文明始祖,这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合乎事实和真实情况的举措。
    我们今天从炎帝神农的功绩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说,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我们缅怀始祖的丰功伟绩,就是要激励我们继承和弘扬炎帝以来造就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和谐、革故鼎新的精神,以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动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点启示,重视农业基础,坚持文明发展。农业关系到工业经济,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生态农业、绿色环保,我们要珍惜土地,保护农业的资源,这是关系到我们华夏子孙能不能延续的问题,这是自炎帝以来最根本最重要的经验。第二点启示,关注民生问题,坚持以民为主。我想,正是炎帝那个时代在那种历史条件下,解决了民生问题,所以炎帝才能深深地扎根在百姓心中,几千年来得到百姓的爱戴和祭祀。所以,关注民生、解决民生,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既是自炎帝以来中华文明的深厚传统,也是深刻的历史经验。第三点启示,促进包容和谐,坚持公平正义。在炎帝相当长的时期里,是和谐的、稳固的、大同的世界。今年三月,温家宝总理在会见记者的时候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中国的现代化决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发达,还应该指社会的公平、正义和道德的力量。诚哉斯言,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该为公平和正义、为社会的和谐作出最大的努力。第四点启示,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我们自己身份的象征,炎黄文化是我们的根、脉,是我们团结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的参天大树。我们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传承中华文明,以此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所铸就的伟大的中华文明。

一切从零开始

熊召政

    如果说悠久而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从一个山洞开始的,我们可能会感到有点奇怪,但事实就是如此。五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随州,站在厉山的那个山洞里,有人告诉我,这是炎帝神农的诞生地。那个山洞局促、潮湿,但是,这并不妨碍一个巨人在这里诞生。
    大凡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它的山河大地上,必定会留下许许多多的古迹。这些古迹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星河中一颗颗闪闪发亮的星斗。随州厉山的那个山洞,走出了炎帝,因此也可以说,这个山洞里走出了中华民族。
    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作为炎帝的子孙,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地球上最为古老也最为优秀的人类。从炎帝到黄帝,从半坡到河姆渡,从马家窑到三星堆,我们伟大的祖先,在黄河、长江蜿蜒其中的这一片东方的大陆上,开始创造出人类最初的智能风景。尽管在五千年前,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还处在野蛮的洪荒时代,但中国的大地,已经诞生了美丽的童话,创世的诗篇。
    在去年的《颂炎帝文》中,有这样两句:“厉山共群山而逶迤,姜水引众水而浩荡。”这里面表述了炎帝与华夏文明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化脉系中,历来有道统与政统之分。道统涵盖了以科技、文艺、伦理与情操为代表的物质及精神文明,政统包括了以社会、族群、治理与发展为代表的政治与制度文明。我们中华民族两位伟大的始祖,炎帝与黄帝,便是从道统与政统两个方面缔造了并且永不凋谢的华夏文明。从简略的历史与传说中,我作了一个大胆的推断,炎帝创造了道统而黄帝创造了政统。当然,二者之间并不能绝然地分开,他们相辅相成,风雷激荡。最终,让两颗文明的胚芽长成两棵参天的大树。
    在《易经·坤卦》中,我们远古的圣贤用“厚德载物”四个字来赞美大地。我猜想,《易经》的解释者一定是受到炎帝神农的启示。中国的道德两个字,是东方哲学美妙的结晶。道指的是自然、客观。德,是顺应这自然与客观作出的判断,并据此制订人类的行动指南。在今天,道德是一个词,但在古代,它是一门哲学。大约公元前六世纪,老子的《道德经》横空出世,它上承了炎帝的思想,而开启了影响后世的智慧之门。这道门,我们称为“众妙之门”。
    与道德相对应的,是政治。政,是人类活动中汪洋恣肆的状态。治,是基于对政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制订策略,对人类的活动作出有效的管理。黄帝是中国第一个政治的领袖。略晚于老子的孔子,在其创立的儒学中,承接黄帝的智慧,实乃开启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先河,孔子正是因为作了这样一件有益的工作,被称为“万世师表”。
    炎帝与黄帝,道德与政治,他们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炎黄虽然是两个人,但从国家的高度讲,从华夏文明的整体上讲,他们又是一个人,是我们海内外所有华人共同拥有的祖先。
    今天上午的《颂炎帝文》中,有这样两句:“有一个好故乡,我们人人幸福:有一个好祖先,我们代代平安。”这既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希望,更是我们一次又一次寻根的理由。
    故乡是一个温馨的词汇,它让我们想起油菜花盛开的原野,想起漫山的红叶;而祖先则是一个血肉承传的概念,它让我们懂得敬畏,懂得感恩。为什么说有一个好故乡,我们人人幸福呢?这是因为故乡不但以它丰富的物产养育我们,而且还以它博大的胸怀接纳我们,并宽恕我们的错误;我们说“有一个好祖先,我们代代平安。”不是说我们躺在祖先留下的丰厚遗产中尽情地享乐,而是因为祖先勤劳勇敢品质的传递,使我们后世子孙有化解任何危机的能力。
    社会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挑战。一百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三十年来,中国更是像万花筒一样的旋转。走在北京的长安街上,走进上海的陆家嘴,眺望西气东输的伟大工程,走过南水北调的建设工地,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会真切地感受到华夏在腾飞,中国在沸腾!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我们自己突然喷发的力量而惊讶:我不知道我的同胞们的聪明才智究竟有没有边际,他们的理想高地究竟要建造到哪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重新铸造中国的热情,我们敢于超迈古人的勇气,都是来自于炎帝与黄帝传导给我们的品质与性格、勇敢与智慧。炎帝创造的八大功绩,是华夏文明的奠基石。概括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一切从零开始。在炎帝之前,华夏子民尚在穴居的原始阶段,是他创造了房屋,发现了五谷,创造了农具,发明了陶器。当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实现了零的突破,我们生存的地球就升起了文明的曙光。
    一切从零开始,是炎帝留给我们的最为伟大的精神遗产。它既是做事,也是做人,既是开拓,也是创新。一切从零开始,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乡村到城市,从过去到未来。它既是道德,也是政治;既是物质,也是精神。
    正是因为有了“一切从零开始”的信念和勇气,我们炎黄的子孙才有可能闯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黑暗,消弥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在地球的东方建造了强大的汉朝,建造了鼎盛的唐朝,建造了过往的辉煌,也建造了今天的盛世。因此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不但是我们敬献给炎帝与黄帝的颂歌,亦是激励我们自己一往无前、永不懈怠的座右铭。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讲述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四)
城东旧事~~我的少年 我和姐姐历经一年多汉口孤儿院的艰辛,回到外婆家的稻草屋,时光到了1950年,...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三)
第三章 母子汉口逃难 流浪少年的活生生现实,及乡邻们各种共产党革命传闻,给寄居外婆家的母亲一...
百姓家史——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二)
开篇以〖淅河铁桥上空的枪声〗为题.以两个中国现代史上的节点为引,写【百姓家史】.家庭,往往是...
专栏
个人专栏建设中…
随网文化频道近期将推出个人专栏,欢迎推荐或自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