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一位听障青年的成长路

2012-12-25 15:31| 原作者: | 查看: 10454| 评论: 0|发布者: 随州网

本报记者 陈云

    像往常一样,时针快走到晚上8点半时,郭令整理整理身边筐子里这半天缝制的帽子,起身和工友们打打招呼,走出车间,快步赶去吃晚饭。一边走着,一边琢磨着今天赚了多少工钱,还有多少天可以回家见到妻子孩子了。
    郭令是随县尚市净明人,在浙江温岭一家帽厂做车工。虽然是位听障人,才28岁,但这已是他在外打工的第12个年头了。已近年底,在外打工又是一年了……


    8年打工成长为技术骨干

    “刚刚出来那年,我当时就想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我做到了。现在我能靠自己的能力养家了。”12月19日晚,通过QQ聊天采访郭令时,郭令很庆幸当时没有因听力问题而放弃打工,才做到了年收入近5万元的现在。
    两岁那年,郭令因用药失误而致听力受损严重,现在即使戴上助听器与别人面对面大声交流,郭令获取对方语言信息的速度也要比常人慢得多。初中辍学后,郭令强烈的自食其力的念头打败担心出去遭到歧视的不安,来到浙江边打工边学手艺。“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个耐心,口语交流不行就用手比划,再不行就写字。”郭令坦言,听力问题确实为自己打工带来不便,尤其是新到一个打工环境时,身边难免会有异样的眼光。而由于交流沟通不便,自己也没有那么多朋友,一个人在外打工的日子更显寂寞。
    但随着几年打工阅历的增加,郭令对自身听障一事渐渐没那么在意了,反而渐渐发现了另外的收获:一个人静下来,可以多看多学。“至少听不到外面的嘈杂,我能更快睡着,睡眠质量高。”郭令笑称,并在聊天页面上发了一个咧嘴大笑的QQ表情过来。
    走过心里那道坎,郭令工作渐渐变得积极踏实,不同于流动于温岭各帽厂间的其他年轻打工者,郭令已在目前打工的这家帽厂做工8年,收获了老板的信任与重用,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最开心的是每天看女儿照片

    郭令介绍道,厂里计时包月的工人时间管制较严,计件提成的工人时间较为自由,每做一顶帽子工价从几分到几角不等。车间开门时间为早8点至晚上8点半,只要车间大门开着,随时可上下班。当然,干得多拿得多,干得少工钱就少。虽说时间自由,但只要有活大家都抢着做,只要车间不关门,里面总会有工人在忙碌着。
    “我们打工的没有什么节假日概念,就像农民没有节假日只有农忙农闲一样。”12月19日晚上8点40分,当记者终于见郭令手机QQ上线准备采访他时,郭令告知他正在吃晚饭,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问他5点多时为什么不吃一顿时,郭令称 “我倒是想吃饭,可是没时间,半小时就是十几元钱啦。”年底活儿多,郭令常常是做到车间关门时才离开,除了中午吃午饭,一整天就坐在工位上不停地缝制。
    当问及平时放假多不多时,郭令答道:“快了,马上就可以回家见到老婆孩子了。”并笑称,为了赚钱养家在外打工,最揪心的便是想家,想家里的妻子孩子,12月刚到就开始数着日子盼回家了。“在外打工一年,最开心的就是每天看到妻子发来的女儿的照片。”晚上下班再晚,也要与妻子聊聊视频,看看熟睡中的女儿。


    勤思勤学每天都在学技术

    出来打工头几年,因为不懂技术,没有手艺,郭令曾先后做过杂工、去摩托车厂做过车架等,工资包月仅300元。考虑到这样下去非长久之计,郭令权衡之后,选定了缝纫这一行业,一干便是10年。
    为了在手艺上能有所突破,2005年郭令曾离开目前所工作的帽厂,去其他几家制衣厂工作过。“就是想多看看多做做多学一些。那段时间,我的手艺提高不少。”郭令说,后来因原帽厂老板的信任和看重,自己再次回到帽厂。而他也意识到了,自己十分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尊重,而这一认识,也是他打工以来的另一种成长收获。
    活儿少时,其他工友大多与老乡一起逛街玩乐,而郭令则是去当地新华书店看书,或是上网看新闻查阅资料,丰富自己。“在工作上,我不会满足于现状,我每天都在学习技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做车工,但所有工序我都熟练,同时我还会修机器,有时候还帮同事修。”郭令说。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