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随州网讯 记者冯家园报道:“每年下雪,这里就跟电视里的林海雪原一样,白茫茫一片。”12月20日,下着小雪,随县安居镇分管林业的干部范地明指着成片的松林自豪地说。10年前,这里曾是荒坡地,农民为了种地毁林严重。如今,这里成为6800余亩的绿色海洋,松林苍翠。这里已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四大成片面积退耕还林林海。 站在和睦畈村11组的防火望塔顶,环顾四周,满眼尽是绿色。安居林业站站长沈端平介绍,这片林海涉及3个村,其中和睦畈村有3000多亩。林海边缘离望塔最远的距离有近12公里。 行走在林间,松树成排成行,最粗的胸径已有30公分,平均胸径在20余公分。“10年长这么粗,说明这里适合松林生长。”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谢恩忠说。 和睦畈村村支书周克学介绍,这片松林原来是林场,荒山和坡耕地较多,植被较少。上世纪70年代,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该村学习外地经验,种植苹果、龙须草、茶叶等经济作物。到90年代,又发展银杏、板栗基地。但都以农民毁林复耕而终。如今,在林间还能看到星散的银杏,很小、很细。 2002年,全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各级政府响应国家政策,在这里办起了退耕还林示范基地。这一年,和睦畈村组织有山场的村民种植引进的湿地松。由于多年种植果树没有获得成功,农民不愿退耕还林,种植积极性不高。当年整个村只种植了1700余亩。由于是裸根苗,加之天干,当年成活率只有四成。 据了解,按照国家政策,每亩坡耕地退耕还林可补300斤粮食。2003年,看到国家补贴到位,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涨起来了,整个村种植了3000多亩。加上周边村,便形成了今天的6800亩的山场。 要使山场真正成为林海,少不了管理。10年来,这片林场有18个专职管护人员,每年签订责任状,专门防火和防盗伐。同时,镇林业站还组成40多人的防火队伍,多是青壮年,24小时待命。记者在望塔内看到,2012年至2013年看护值班表清晰明了,防火拖把、灭火机等一应俱全。 在进入林海的路口,设有森林防火检查点。在清明节等重点防火期间,凡进山的群众都要接受检查,并收到一张宣传单,要求不要留下火种。同时,在国家规定的森林防火期基础上,该片区域还延长一个月,从当年10月1日至次年5月1日。沈端平介绍,村里每年从退耕还林户中按照20元/亩的标准筹集管护费,承担专职看护人员一年6000元/人的经费外,还设立灭火、防火奖励制度,有效地调动了村民防火的积极性。 由于林海与村民的利益挂钩,加上积极的机制,构筑了防火、灭火的坚实盾牌。10年来,这6800亩的山场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 这片林海在创造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今,林权证都发到了村民手中,收益按照山场面积分发到户。根据国家政策,每户每年平均可领取退耕还林费用近2000元。林木成材后,价值达7000余万元,户均10余万元。“现在我家每年可以领3000多元的林业补贴,这比以前种田强多了。”村民鞠志勇高兴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