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随州网记者潘楠 今年3月30日至31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仙桃、随州召开,主会场设在随州。会议总结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成就,交流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省委书记李鸿忠出席会议时指出,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 “三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同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要坚定不移地主攻工业化,要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中之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省长王国生指出,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富民之源也在于强县,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希望在县域,坚持把"三化同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强化工业主导理念,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很多随城民众评价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随州召开意义时均表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各县市区的发展信心,更重要的是为各县市区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之路。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化 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年以来,全市工业战线围绕建设 “圣地车都”的总体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全市三级干部会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及十八大精神,强力推进工业兴市主战略,重点突破,落实当先,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元至11月份,全市工业生产呈现稳中有升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86.3亿元,同比增长24.4%;实现工业增加值213.4亿元,同比增长1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预计到12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可实现总产值855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同比可增长18%以上,可顺利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县域工业竞相发展。元至11月,随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97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18.5%;广水市实现工业总产值257.4亿元,同比增长29.9%,实现增加值69.1亿元,同比增长20%;曾都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1.3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增加值63.8亿元,同比增长18%。随县、广水市、曾都区的工业总产值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1、5.5、1.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3.2、1.2个百分点。全市县域工业发展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力军。 产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 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抓住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性机遇,用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产品加工,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做好农产品加工这篇大文章,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开年以来,随县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逐步加强,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香菇产业集群在逆境中成长,县农产品加工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工出口农产品由食用菌向中草药、泡菜等领域拓展。广水市突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取得了新突破,截至目前,广水市共有1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年销售收入达15亿元;特色农业板块建设有了新突破,培植了功能蔬菜和金头蜈蚣两个新型产业,其中功能蔬菜示范面积达700余亩,蜈蚣养殖达到1000万条;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404家。截至11月底,曾都区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家,总数达57家,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2家、过5亿元企业2家、过亿元企业16家,实现产值109.9亿元,同比增长27%;随着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各地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迅猛发展,全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总数达219个,合作社社员达6800余人,带动12000余农户增收致富。 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 据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年以来,特别是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在随召开以后,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三化同步”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切实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呈现出城镇建设动作大、资金投入大、面貌变化大,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态势。 围绕新型城镇化工作,各县市区采取政府筹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步伐。随县新县城建设如火如荼,规模轮廓初步形成,各类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广水市加快城区向东拓展,逐步形成“双城并举、一体双翼”的发展格局,今年筹措资金对城区主干道全部进行了刷黑,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曾都区不断加大扩容提质力度,为工业兴市、建设“圣地车都”拉大城区框架,提供发展平台。紧紧围绕强化小城镇功能,积极推进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重点中心镇、特色镇建成区面积,以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基本承载需要。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成效显著,上半年各县市区加强集镇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小林镇、洪山镇、殷店镇、长岭镇等地走集中开发建设新路子,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集镇功能不断完善。小城镇污水处理管网建设力度加大,各地不断强化小城镇宜居功能,逐步建立小城镇减排责任体系,加大供排水管网和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持续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