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专访随州籍方言专家刘村汉

2012-12-25 15:50| 原作者: | 查看: 101260| 评论: 0|发布者: 随州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他是随州走出去的方言专家,一生致力于方言研究,成果累累。如今年过古稀,他回到家乡进行随州方言调查研究,希望有生之年,为家乡文化发展做贡献。近日,记者专访了随州籍方言专家刘村汉,听这位方言专家讲“随州话”的故事。
    自叹对家乡文化了解少
    5月15日晚上,记者来到刘村汉教授的住处时,他正在整理厚厚一摞资料。
    “我现在正在整理《随县地名志》,从里面可以挖掘出很多有用的信息。”刘村汉说,现在随州有很多地方叫“先生村(湾)”“学堂村(湾)”,说明过去我们随州没有大灾,丰衣足食,在这个基础上,人们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有些村就近建私塾,附近村庄的孩子就在这上学,于是这个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20岁离开随州,客居他乡40余年,刘村汉还能说一口地道的随州话。记者当面请教了一个问题,随州人说吃饭叫“ga饭”,这个“ga”字怎么写?刘教授笑言,目前还没有考证出来。他说此次回随州是协助随州的文化工作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收获不小,说起随州文化,刘村汉自叹自己了解的还是太少。
    “我20岁离开家乡,我觉得自己对随州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掌握得很不错了,不了解的东西很少。但是经过几天的走访调查之后,才发现我的渺小,知道的东西太少,很多东西都不知道。”刘村汉说,随州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比如大洪山一带的打锣鼓唱词里记载的上古时期东西,史书都没有记载,它完全可以补正史不足。
    随州话引上方言研究之路
    1937年10月生于随县环潭镇,196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前身),2001年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退休前,刘村汉曾任民盟桂林市委员会副主委、广西师范大学方言研究所所长、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委员、广西语言学会会长。主要论著有:《论民间反语》、《蒙山语言图说》、《藤县方言志》、《广西壮族自治区汉语方言地图》、《太平天国文书客家话考释》、《随州方言语法条例》、《柳州方言词典》、《桂北平话与推广普通话丛书》。
    作为随州籍的方言学家,刘村汉的研究对象都是广西等外地方言,仅发表了一篇关于随州方言的论著。为什么关于随州方言的研究这么少呢?
    “因为在我们行内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人在哪就研究哪里的东西,一般不把手伸到别人那里去,也有就近的原因,就地取材嘛。”刘村汉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广西方言。
    刘村汉说,是随州方言让他走上方言研究之路。“上高中的时候,有个老师给我们上课就是讲随州方言,非常生动,很有韵味,让我对方言产生了浓厚兴趣。上大学的时候才知道还有方言研究这门学问,于是尝试着研究方言。”刘村汉说,大学时写了一篇关于环潭方言的论文,可惜没有发表。
要为随州文化建设作贡献
    “很早的时候就计划为随州方言研究做些事情,但是一直抽不开身。”刘村汉说,有一位随州老友与他相约,准备合作写一部关于随州方言的书,可惜老友壮志未酬就去世了,计划就搁置了。
    “如果不是华中师范大学邀请参加编写《湖北方言研究》随州卷的部分,可能还要等几年,现在有这个机会,就提前了。”刘村汉说,吃随州的米,喝随州的水,讲随州的话长大,既然自己进了这一行,当然要为随州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刘村汉说,与华中师范大学的合作项目叫《随州方言研究》,是整个湖北方言研究的一个子项目,这本书将全面描述随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介绍随州话的生态环境、语言的差异和变化、随州语言材料,包括儿歌、民歌、谚语、歇后语、民间故事,都按照随州话的实际发音记下来,再写出汉字来。除此之外,还想与随州当地的文化人合作,从方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为随州文化建设做贡献。

本网记者 徐 斌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