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巧玲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自主创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选择。近年来在随州,也有越来越多的拥有创业热情的青年选择回到家乡,渴望干一番自己的事业。在这条路上,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又会有哪些收获呢?记者走近我市多位年轻的自主创业者,从他们近一年的拼搏经历中感受创业的苦与乐。
激情出发,磨砺中寻找出路
今年24岁的王爽,2011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随州。一年多来,他一直在努力探索自己的创业之路,现在他已是随城一家文印工作室的店长,总算小有成绩了。不过回顾这一年多的创业之路,他坦言日子过得并不轻松。 “‘创业’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真的难。”去年刚回随州,王爽怀抱着一腔创业热情,却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入手,先后尝试过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在屡屡碰壁中,王爽逐渐冷静下来,“没有资金、技术和人脉等支持,想立马成就一番大事业,那绝对是空谈。” 随后,王爽在工作中留意到随州大学生消费市场的潜在商机,便开始专注学生市场的创业。从最初的学生资料文印,到校园周边广告策划宣传,再到学生特色消费品定制销售,王爽慢慢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一年下来,王爽的小店生意也逐渐提升,还在朋友的支持下办起网上论坛,准备将生意向多方面发展。“学生市场算是一个薄利行业,不过只要信誉好、价格实惠,也能做得好。”王爽说,虽然目前店面规模并不大,但工作中他逐渐积累了不少经验。 新的一年,王爽准备再邀请新朋友入伙,他表示很有信心将店做得更好。在王爽的手提包里有一本自制的创业规划书,他告诉记者,这份计划书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实现,“谈成功还尚早,只是在摸索中前进,要实现理想还需要脚踏实地奋斗。”
坎坷不惧,经历比成败重要
相比于王爽,24岁的随县万和镇小伙宋晨龙的创业显得水到渠成。2011年大学毕业,宋晨龙作为大学生村官回乡任职,在工作中结合当地的运输需求,提出在当地组建一个物流信息中心的想法。一年时间的努力,他协助组建的小规模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已经开始运营。 “其实,自己最初没有把这个项目定为‘创业’,只是很单纯地想为家乡做些事情。”宋晨龙说,他是去年8月回乡担任万和镇马岭村委会主任助理的。近年来,万和镇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吸引了很多民商石材企业,但这些企业在当地多半没有自己的运输车队,信息沟通不畅。于是,他想当地可以自己组建小规模的物流信息中心,不仅能为本地的石材企业提供货运信息,减轻本地企业的运输成本,还能从中获得信息中介收入。 今年4月,宋晨龙通过联网等方式在村里建起了物流信息中心。前期运营比较顺利,每月宋晨龙能通过物流信息中介挣得3000元的收入。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石材公司的发展壮大,万和镇周边陆续出现多家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在同质化竞争中,宋晨龙所在的信息服务中心业务量下降很多。 “从前期筹建服务中心,到后期运作,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宋晨龙说,虽然目前物流信息服务中心运营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会坚持去做。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这对他来说,都是人生一次很好的历练。
创业不易,“老板”还需内功硬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市政府有关部门对青年创业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强,创业培训、项目扶持、融资支持等服务不断完善,帮助青年就业创业搭建舞台、创造环境。同时,业内人士也提醒青年创业者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机遇总会青睐那些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创业者。据了解,目前我市的青年创业者中,多半从事的是自己或者亲属从事过的较为熟悉的项目领域。在市就业训练中心记者了解到,到这里参加创业培训的青年都有比较成熟的创业计划,不少人已经有一定创业基础。通过找准和发挥自身优势,在创业项目中凸显特色,在同行业中提升竞争力。 采访中,不少青年创业者都表示创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而在创业浪潮中,只有各项素质过硬,能够锲而不舍、不惧失败的小老板才能脱颖而出。很多的创业者在工作同时,不忘在业余时间学习理论和业务,“创业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断接受挑战才能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