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小故事折射大民生——2012年一组民生故事

2013-1-6 09:05| 原作者: | 查看: 101840| 评论: 1|发布者: 随州网|来自: 随州日报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2年,给我们留下许多抹不去的民生记忆:我市廉租房建设,让困难群众住上新房;新农合为农民家庭解决了大问题;医疗进社区,解决了居民看病问题;城区内街小巷排障铺路,缓解市民出行难题;乡镇公路提档升级……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了民心,美化了人居环境,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在这里,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倾听他们讲述身边的民生故事——
 
          新农合照亮学子生命之路
        本网记者 刘诗诗 通讯员 周捷
    2012年12月26日上午10点,户外温度零下3度,曾都区合管办工作人员顶着鹅毛大雪来到了何店镇三岔湖村杨新宇的家,将门诊大额医疗费用救助款5000余元送到了杨新宇手中,杨新宇十分感慨:“因为新农合,我看病才有了保障。新农合给我们农民家庭解决了大问题!”
    杨新宇现年24岁,是家里的独生子,2010年还在重庆科技学院读大二的他检查出患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导致骨髓不能正常造血,病人易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远在广东东莞打工的父母放弃工作,来到重庆照顾儿子。同年10月,杨新宇终于等到了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骨髓,在武汉协和医院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
    “当时常年在外打工,不了解国家政策,没有参合,所有的手术费用都得自己承担。”杨新宇的父亲杨望林说。杨新宇是这个农民工家庭唯一的希望,他的父母卖掉了镇上的房子,花光所有的积蓄,借下了大笔外债,手术费用花费了60万元。高额的手术、药品等费用,使这个本来就生活拮据的家庭一贫如洗。由于是非亲缘型配型,手术后还需要定期服用抗排异药物。“单价1400多元的药,每月要吃两盒,这样算下来,每年还需要几万元。”杨新宇无奈的说。
    后来,村里了解到杨新宇的情况后,给他办理了低保手续,从2011年开始享受全额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据介绍,参合至今,杨新宇住院和药品费用共花费18万余元,新农合报销5万余元。去年6月1日,曾都区出台了大额医疗费用救助政策,根据该政策,区合管办迅速行动,对杨新宇进行帮扶。经过核查,杨新宇2012年下半年花费了门诊药品费用7200元,按照政策可报销费用5000余元。为了不影响杨新宇的正常治疗,区合管办工作人员特事特办,不顾恶劣的天气,将费用送到杨新宇手中。
    现在,杨新宇一家蜗居在山上搭建的简陋房子里,靠养猪谋生。据悉,杨新宇有望明后年回到校园,继续他的求学之路,扬起他人生的希望之帆。杨新宇说:“患病以来,一度觉得生命的绝望和脆弱,幸好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忙和扶持,我才能一路走到现在。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新农合政策惠及我市近200万农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重大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
 
            不是儿女 胜似儿女
       ——走进随州市社会福利院
                本网记者 潘楠
    “12月3日,卧床不起,不食不喝,心率正常,血压正常,喂其服用了胃病药物;1月4日,血压稳定,能吃能喝……”1月5日,记者在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查房记录簿上,详细见到记载着张祖良老人每天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及变化。
    何姓医护人员熟练地补充道:“张祖良目前的身体状况稳定,最好能够下床到室外多多活动,由于很多老人冬天怕冷不愿意起床,我们会经常去劝服他坐在轮椅上到室外晒太阳。福利院的老人一般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胃病、风湿等疾病的较多,医护人员每天都要给他们检查身体,观察老人的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下午三点钟,记者走进市社会福利院老年部7号房间,只见张祖良老人正躺在干净温暖的电动床上,窗户玻璃上镶满冬日暖阳,洒满整个床盖被。室内空气清新,窗明几净,被褥整洁,丝毫看不出是瘫痪老人的卧室。老人布满皱纹的面孔上写满宁静安详。窗明几净的房间里,衣柜、书桌等设施齐全,电动床边的床头柜上摆满了食品,以及瘫痪卧床老人必备的奶瓶、尿不湿、卫生纸、痰盂等设施。
    站在床边,由于张祖良的耳朵已经基本失聪,无法跟人交谈,只能用手势表示他想喝水、吃东西的意愿。跟张祖良同屋的老人感慨地说: “都是享党的福,享福利院的福,跟以前在农村的独居生活相比较,现在真是什么都好。护理人员对我们很好,很有耐心,对我们的照顾真的无微不至,真的是不是儿女,胜似儿女。”
    据了解,张祖良是随州经济开发区寨湾村人,今年83岁,没有子嗣后代,属于 “五保人员”,1995年12月进入市社会福利院。去年十月份,由于年大体弱,随后瘫痪卧床,福利院为他专门购置了可以升降的电动床,配备专职生活护理员,每天一日三餐为他喂食和洗漱,并想办法逗老人开心,让其精神愉悦。
    市社会福利院老年护理部负责人邵云萍介绍道: “社会福利院目前共照料有20多名老人,主要提供生活照料、心理照料以及基础的医护照料,推崇科学养老和文化养老,为每位老人选择适合的日常运动和精神消遣,让没有子女的老人享受到悉心照料,让敬老爱老成为一种美德,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新住房 新生活
         ——文峰廉租房阳光小区见闻
              本网记者 陈巧玲 通讯员 王晓龙
    1月4日,记者走进我市文峰廉租住房阳光小区。
    去年3月,800余户生活困难、无住房家庭搬入这所小区,开始了新的生活。走进小区,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干净的路面,宽阔的楼间绿化带,整洁的小区环境让人眼前一亮。阳光小区不远处就是城区繁华的交通大道,可是这里仍然是一个很安静的小区,除了偶尔有汽车在小区内行驶发出声响外,很难听到别的噪音。
    “住在这里很舒服,我非常满足!”走进小区,75岁高龄的王河启老人热情的邀请大家去参观他的新家。一室一厅的屋子打扫的很干净,客厅的餐桌上还摆放着中午没有吃完的鱼块、豆腐、千张等。王河启告诉记者,他很喜欢这个小区,小区物业的工作人员也特别关照他的生活,现在生活的很舒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人至晚年,帮我实现有房住的心愿。”
    王河启夫妻两人没有稳定的工作,生活一直都很困难,住进廉租房之前,他们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年轻的时候没钱买房,后来就更别提了!”王河启说,在去年年初,他和老伴还只能租住在城区老铁路沿线的一间破旧的平房里,一张床、一个煤炉就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家具。即便这样狭窄破旧的房间,王河启一家也是找了很久才租到,“几十年了,我们全家都是居无定所的,哪儿房子便宜我们就搬去!”
    去年3月,王河启夫妇成功申请到了阳光小区的廉租房,能住新房了这让两人都激动不已。“不仅有房子住,而且住的很舒适!”王河启说,他早年曾中风住过院,虽然现在康复了不少,但腿脚一直不太方便,考虑这一问题社区工作人员特意为他安排在小区二楼居住。现在,王河启每月两百多的低保费,居住着这套约5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水电气等优惠之后只需支付60块钱,老两口的生活费也宽裕了不少,“到70多岁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度晚年的家。”
    在阳光小区,记者采访到了不少和王河启一样廉租房住户,由于经济困难无法购买住房,他们一年四季都在找房、租房中的烦恼中,而保障性住房建设帮助他们结束了漂泊的生活,有了一个安定的家。“以前,寒冬腊月还在操心搬家。今年,咱们终于可以过个安心年了!”廉租房住户温圣珍激动的告诉记者,虽然春节还有一段时间,她已经开始准备腊肉、鱼等年货了。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狼出没 2013-1-6 20:38
吹吧 使劲的吹  你们就没有看到廉租房院子里面停的私家车吗

查看全部评论(1)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