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文学家、散文家、著名艺术理论家。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院长、上海剧协副主席,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系列散文集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何谓文化》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 他的作品《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 目前,他是公认在全球各华人社区影响最大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他的名字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主要经历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号的全国仅15名。 1986年开始陆续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文化的遗迹。他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书,创造了“文化大散文”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 在大陆公布的近十年来全国最畅销书籍前十名中,余秋雨一人独占了三本。这些著作,获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上海优秀文学作品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台湾白金作家奖、马来西亚最受欢迎的华语作家奖、香港电台最受欢迎书籍奖等。 他的近作《借我一生》又创立了“记忆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进行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他相继被联合国选为研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和参加“2005年世界文明大会”的唯一中国文化学者。 最近几年,他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评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中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2007十大学术精英”之首,又被世界华人经济测评体系授予“影响世界100年100位杰出华人奖”。 学术评价 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闻名于世,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他依仗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开启一代文风。 作者有意识地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有利于不同层次不同趣味的人读懂、接受、喜欢。他的作品语言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文化苦旅》共有31篇,以《都江堰》最短,也有3000余字,而压卷之作《江南小镇》有9000余字。长篇散文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余秋雨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在余秋雨的散文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推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在出版后次年,即获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而另一本戏剧美学著作《戏剧审美心理学》,亦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其学术成就可见一斑。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部分著作 《文化苦旅》1992年 是余秋雨的代表作,以余秋雨在全国各地的文化遗迹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以深刻的思想和极具震撼力的语言,揭示中国文化内涵,考问历史和人生的深层意义。 《山居笔记》1995年 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霜冷长河》1999年 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这些作品风格平实自然,行文简洁流畅,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社会现实和真实人性的深入思考。 《千年一叹》2000年 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的时候,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在对比中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行者无疆》2001年 记录了作者走过欧洲26个国家96个城市旅程中的全部感受,为一部考察西方文明的随笔集。 《借我一生》2004年 是余秋雨的生命之旅,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本书亦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 《笛声何处》2004年 余秋雨依旧以其一贯的文化的视角、散文的风格,关注的则是另一种历史的、音乐的非物质的文化。 《寻觅中华》2008年 系统的表述了余秋雨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 《我等不到了》2010年 余秋雨重新整理了新增的资料,直面他的家族与他本人经历的现代传奇,创作了这部记忆文学。 《何谓文化》2012年 这是一份有价值的、厚重的文化读本,从理论,生命,文明,古典四个方面,全面诠释文化究竟是什么。跨时空与地域的双重视角,使《何谓文化》既有理论上的厚度深度,又不乏感人的故事与动情的文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