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私营经济活力指数解读
70岁老妪创办的妞妞食品年销售额1800万元,万洲集团成为首家民营科技集团,海华光源领跑照明灯具行业…… 时值寒冬,荆楚行记者1月6日走进襄阳市。在车间,在工地,感受到了民营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创业热情。 襄阳市召开的“两会”,更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全年新增各类创业主体6.67万户,同比增长81.6%;新登记注册资本金303.6亿元,同比增长74.7%。市场主体规模加速壮大,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8家,新增产销过亿元的骨干企业100家。 去年底,《福布斯》再度发布襄阳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在八大指数中,襄阳私营经济活力指数为0.578,居全省市州之首。创业,为这座具有2800年历史的古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消除“玻璃门”、“弹簧门”、“有色门”开启“财富门”、“强市门”、“幸福门” 襄阳剧院第十七排。襄阳三利轮胎翻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奇,至今都记得那两张座位票的位置。 2012年3月19日,襄阳市委、市政府召开全民创业大会,市创业服务局给了她2张票。她用手机录下会议全过程,然后一天一个电话,把在北京做动漫的儿子召回来,在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贷款150万元,将轮胎翻新规模扩大了整整10倍。 是什么唤起了王奇和儿子的创业激情?谜底就是这次会议出台政策的“含金量”。《鼓励全民创业政策18条》、《回归创业政策42条》、《微型企业发展政策20条》,设立2亿元创业扶持资金,条条见真情,条条见“真金”。 “让创业成为襄阳最时尚的政风民俗。”12月25日,襄阳市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召开,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要求消除“三道门”:消除“玻璃门”,让市委政府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地;消除“弹簧门”,让各项优惠政策接轨,建立与发达城市、国际惯例无差异的管理体制;消除“有色门”,让政策普惠,只要是在襄阳创业、发展,就是襄阳人,党委政府要一视同仁地扶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和回归创业人员,要高看一眼,厚待三分。从而开启了“财富门”、“强市门”、“幸福门”。 扶上马送一程,“创业太难”变“不难”民营企业依靠科技步入新天地 有项目没资金,有资金没项目,有资金有项目没技术,怎么办? 犹如诸葛孔明“足食足兵”,襄阳市在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尽量降低创业风险上,也折射出大智慧。 3年前,朱梦超大学毕业后发现母亲有祖传的黄酒酿造技艺,就想到一个创业点子:改多年的黄酒散装销售为瓶装,生产高端产品。但由于工艺不完善、资金缺乏,始终走不出小作坊。市创业服务局知道后,安排他参加创业培训,联系专家帮他改进工艺,推荐他参加 “创业大讲堂”和 “创业英雄会”,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1月7日,他申报中小企业小额贷款150万元,新购设备已下订单,黄酒产能将扩大5倍,成为襄阳的又一地方特产。 去年,襄阳市建立了3000万元的微型企业引导资金和2000万元的促进就业创业专项资金,安排创业小额贷款风险基金9700万元,争取中央贴息资金397万元,省级就业补助资金6277万元。还建立了28家创业培训基地,开设了网上培训学院,组建了150人的“创业导师团”。创业培训体系覆盖城乡,累计帮助11438人成功创业。 在政府的引导下,襄阳有40%的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骆蓄、回天胶业、台基半导体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