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地车都”建设之文化旅游业发展思考
桂维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进“圣地车都”建设,应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努力形成具有随州文化品位、彰显随州文化特色、打造随州文化品牌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真正让随州成为“世界华人谒祖圣地”和 “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实施错位竞争战略,打造随州文化旅游产业闪光点 错位竞争战略是指企业在分析自身竞争环境的基础上,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优势,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而确立相对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旅游的内涵在于文化,形式在于生态,本质在于差异。旅游景点只有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才能吸引游客,产生消费,助长经济。错位竞争战略具体到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就是要根据自身文化资源、现有市场格局和公众消费需求,按照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人新我奇”的理念,打造与竞争对手具有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生态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要在发展方向、文化特色、资源禀赋、形象创意等方面,对随州文化旅游产业进行“错位”研究和顶层设计,以文化展示魅力,以生态凸现特色,以体验丰富产品,以合作实现共赢,以宣传拓展空间。要统一资源配置,加强行业管理,增强景区之间的集成性、配套性和互补性,打造共建多赢的旅游格局。要开发体验、表演、展览、手工等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使创造力、感受力和故事力成为主要的驱动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资源约束,促进旅游产业从资源硬实力驱动向文化软实力驱动转变。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与旅游、山水、经济、科技的融合文章,做精做美炎帝故里、擂鼓墩编钟、大洪山生态文化旅游三大重点景区,擦亮提升炎帝文化、编钟文化和佛教文化三大核心主题品牌。要提高随州城市首位度,加强与鄂西生态旅游圈、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的联合与合作,实现随州从“不东不西”向“承东启西”的转变,提高随州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占有率和行业竞争力。 实施内涵提升战略,挖掘随州文化旅游产业含金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然要求我们坚守文化根脉,做好文化传承,提升文化内涵,加强文化建设。要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丰富、提炼随州的历史典章、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增强随州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厚重感、感召力和认同度。要进一步挖掘、丰富和佐证炎帝、舜帝、曾侯乙、季梁、欧阳修、李白、杨坚、明玉珍、胡紫阳、杨涟等历史文化人物的史料、典故,为随州文化旅游产业增加“看点”和“卖点”。要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对我市花鼓戏、独角戏、锣鼓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发掘和整理,并着力培养一批艺术传人,确保民俗文化得以丰富、完善和传承。要按照文化与旅游融合、生态与历史辉映的原则,着力凸显寻根文化、农耕文化、编钟文化、民本文化、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宗亲文化、民俗文化等八大历史文化,抓好神农故里、曾侯古墓、文化公园、大洪山、太白顶、九口堰、中华山、徐家河八大景点建设,让游客来了有看的,玩了有拍的,走了有念的,以此深化、美化、固化游客对随州文化旅游的印象。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提高随州文化旅游产业知名度 三分旅游七分卖。随州旅游景点建设不精、宣传力度不够、营销品牌不响是不争的事实,就连“寻根节”这一随州文化旅游产业第一品牌,也被老百姓形容说是“热热闹闹几天、冷冷清清一年”。因此,必须进行大气魄、大手笔、大投入的品牌营销,着力抓好“七个一批”。一是引进一批文化旅游经营团队和管理能人。把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智工作列入市级战略,为文化旅游产业大开发、大发展、大繁荣插上 “腾飞的翅膀”。二是叫响一批广告用语。借鉴“七彩云南”、“山水浙江”、“活力广东”等旅游主题口号创作的成功经验,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宣传、叫响一批反应我市文化旅游特色、扩大文化旅游影响、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广告用语。三是谱写一批歌曲。围绕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请名家作名词谱名曲唱名歌,创作并演唱像《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达板城的姑娘》等地域文化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用音乐形式宣传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四是出一批好书。邀请知名作家来随州旅游景点采风写作,通过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在文学作品中的嵌入和植入,提高随州知名度和吸引力。五是拍一批影视剧。借鉴 《少林寺》、《山楂树之恋》、《乔家大院》等影视作品的成功经验,通过舞台和荧屏宣传随州历史文化、生态山水和风俗民情,助推旅游产业发展。六是办好一批节会。在继续举全市之力办好“炎帝寻根节”、“编钟文化节”的同时,邀请水平高、名气大、影响广的艺术团队和知名演员来随举办文化演出活动,宣传随州,推介随州。同时,要组织民间艺人建立专门的表演团体,在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风景区等重要旅游景区,利用节会、庙会、歌会等表演花鼓戏、独角戏、锣鼓戏等地方剧目,以形成地方文化品牌,提升景区人气指数。七是兴建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主体。要像支持玉龙公司一样,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主体建设。要繁荣文艺队伍,搭建文化舞台,组建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培植文化旅游龙头企业,通过 “鲶鱼效应”和“蝴蝶效应”,延长和加粗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激活文化旅游产业板块。 (作者系市供销社党组成员、监事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