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荆门采访组记者 袁 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史赋予了诗人笔下的这座城郭——荆门“荆楚门户”的美誉。 2012年,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改革发展的大潮里不断嬗变,谱写出一篇篇华彩乐章:粮食增产1亿斤,实现“九连增”;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40个,新开工124个;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专家评审,漳河新区总体建设方案获省政府批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9402元,增长14%…… 在这其中,明确现代荆门特色与定位的 “四个荆门”——“实力荆门”、“文化荆门”、“生态荆门”、“幸福荆门”无疑是步入新时代的荆门最为靓丽的标志。 新型工业化之实力荆门 1月4日,荆门市“两会”开幕的前一天,召开的荆门市委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为荆门人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到2016年,荆门市将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并不是空中楼阁。 2012年,预计荆门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8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7500元和9402元,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备了坚实基础。 依托老工业城的优势,荆门市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取向,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兴,百业旺。2012年,荆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5亿元,增长15.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3%;完成财政总收入107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9亿元,增长24.4%;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27亿美元,增长21.5%;出口4.5亿美元,增长18%。 辞赋谱新意之文化荆门 荆门,曾孕育了长江中游最古老的文明——距今5000年历史的屈家岭文化;养育了楚辞文学家宋玉,也是屈原主要活动创作的地区;还演绎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传奇故事…… 而今的荆门,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文化体制机制,让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配置走市场化之路,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之路。文化不再是辞赋诗乐的片面发展,它已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动力。 “中国农谷”、屈家岭大遗址公园是农业和考古旅游业的名片,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文化惠民,润泽民心。荆门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广电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代表荆门形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纷纷凸显。 文化浸润,荆门神采飞扬。到2016年,荆门全市预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将突破200家,年经营收入过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达到10家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 循环经济之生态荆门 在荆门城区,记者看到,街道干净整洁,两旁花草树木成行,空气清新。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正被这些绿色装点得美丽动人。 过去荆门得以辉煌,靠的是工业;如今富民强市,荆门的出路仍然在工业。与此同时,荆门人深知,作为老工业城市,荆门发展的关键也在环境。 荆门是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市,也全省唯一试点市。荆门把特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推进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等三大特色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打造宜居之地,荆门人底气十足。荆门咬住“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目标,大手笔规划、大气魄建设。新建象山大道南段、滨湖路等主干道路;建成夏家湾污水处理厂二期、新建杨树港污水处理厂、建成日处理能力500吨的第二垃圾处理场。改造绿地100多万平方米…… 美好生活之幸福荆门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终落脚点在于老百姓的幸福。 荆门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之本,大力实施创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保障工程,每年办好10件实事,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舒适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2012年,荆门城镇新增就业4.8万人,扶持创业5870人,带动就业2.35万人。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荆门首次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倍增”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以更高质量的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支持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财政性收入,以落实惠民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确保到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日月经天,江河千古。如今,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荆门,正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力冲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