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难忘那次挑柴经历

2013-1-18 09:35| 原作者: | 查看: 10653| 评论: 0|发布者: 霏霏|来自: 随州日报

    邱俊老人说,四十多年前,我和几个伙伴靠卖柴挣点钱。最后的一次挑柴经历让我很是难忘,那次有多户人家帮助了我们,如今回想起来,还想再跟他们说声 “谢谢”。
    ■讲述人:邱俊 年龄:62岁 职业:退休人员 采访人:本报记者许静 采访地点:随县安居镇

    1 和伙伴们去大山寻柴
    那是1967年秋天的事了,我当时还是17岁的少年,充满着热情和干劲。虽然每天都要干活,但家里还是穷困得紧。
    那几天总是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的心情也像下雨,因为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看着奶奶和母亲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就想去做点什么补贴家用。我有两个好朋友,李祖元和魏绍明,他们和我同年,我就去找他们,商量干些什么好。李祖元说,他的舅舅在大理山那边住,离我们以前寻柴的地方只远上十多里路。我寻思着,我们挑柴到过的最远地方往返得上百里,一天可以赶回家,如果往返只多上20多里,应该也能赶回。就这样,我们三个约定,第二天吃完早饭后就出发。
    第二天临出门前,奶奶和母亲再三叮嘱我小心。在约定的地点我们三个会合了,都只带着扁担和绳子,尽管下着雨,我们却连帽子都没戴。我还算细心,身上带了一块钱,这一块钱在此后可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呢。三个少年就这样往西边大山的方向走去。走过几条小河,走过陡峭的山岩,经过许多个小山坡,通过山腰里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不知走了多远,快到天黑时才走到李祖元的舅舅家里。当时,一踏进屋门,我的身体一下子就放松了,对小李的抱怨也烟消云散,毕竟路程比我们想象中要远得多,要难得多,一天往返的计划泡汤。
    小李的舅舅家有很多柴,他让我们不用寻柴了,到时候直接从他家挑一些就行。我们本来想第二天挑了就走的,可是雨还在下着,小李的舅舅说不放心我们,让我们在他家住。下了三天雨,我们呆了三天。那时候农村可不像现在,在一个家里吃点饭算不得什么,每个月一家的基本口粮才十多斤,一些粮食得靠挣工分,一般都不够吃,可我们三个小伙吃了三天,他们一家人得吃几个月的菜才能省下来。我们实在不好意思再呆下去了,商量着不管明天下不下雨都要走。

     2 开始了挑柴返程之旅
    上天并没有可怜我们,第四天还是下着雨,不过小了许多。我们三个人就决定挑少一点,本来能挑60斤,我们就捆了约50斤的柴。小李的舅舅拗不过我们,只得放行。走到半路上,我们说从一个山寨上走,可能要近一点。走进山寨顶时,山顶还在起云,我们钻进了白云里,如同腾云驾雾般,一丈开外,什么都看不见。出了寨门没多远,便是悬崖,悬崖下深不见底,我不由打了个冷战。我们只好又往回走,转来转去发现又转到了开始的悬崖处。这时,我们外面的衣服都被雨水淋湿了,里面的衣服也被汗湿了,浑身冰凉,又冻又饿。我说不能再走了,又看不见,再走还会转回来,现在只有找路先下山,找到村子问人该怎么走。
    我们找了一条下山路,在一个山洼里,住着几户人家。我问一户人家的女主人这里什么地方,往安居怎么走。那家女主人说了,我们又红着脸说肚子很饿,想在她这里吃点饭。女主人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烧燃灶,舀水下米,切了几个萝卜焖在锅里面,饭好后我们一人吃了两碗,把衣服烤了烤。看到天黑了,我们又央求她歇一晚,她便用稻草铺在地上,放了被子,我们和她的儿子挤在一起睡了一晚。早上起来,女主人又用萝卜焖了一锅饭,我们谢了她,挑上柴又继续往回走。
    走啊走啊,肩膀磨破了皮,脚上都起了泡,也不知走了多远,到了我们来时经过的一条小河沟了。来的时候,还能踩着石头过,现在水中已不见了石头的踪影,平时能走的路也被四五丈的水隔开了。我们到处看。没有村子没有人,河沟全是涨的水。怎么办呢?幸好这时雨已停了,上面约十丈开外,有一堵水的堤坝,靠近对面的山崖,有一个冲开的口子,去一看,口子约有三米,靠这边约一米的水中有一块裸露的石头,我们试了一下,可以先跳上石头,但望着湍急的河水,空着手也不敢跳过去。我们只得先把柴解散往对面扔,然后将扁担插在水里,借力跳过去,然后再把柴捆好,挑着走。

    3 我们终于回到家里了
    又不知走了多远,我肚子饿得直冒冷汗,商量着说到村里找人家买点饭吃,结果一问才知道他们两个一分钱没带。到村边看到一间屋子,一个约三十多岁的男人在低头擦锹,我们上前跟他说,挑柴饿了,想把你的饭买点吃。他头也没抬,说筲箕里有饭,你们自己热着吃。没有菜,我们也吃得香,一人吃了两碗。吃后,我们谢了他,他也没说要钱,我也舍不得给,就这样走了。
    到了漂家河了,河面上看不见渡船,只听得对岸有人说话,隐隐约约有梢浆和竹篙打水的声音。我们大声喊,也不见船过来。眼见天又要黑了,我们喊得声嘶力竭,几近绝望,忽然听到说话声,不一会听到了浆打击水面的哗啦啦声,慢慢地船终于到了我们眼前。我们喜出望外,等船靠岸,下了几个人,我们把柴挑了上去。撑船的人说,三个人一元钱。我们说,不是一个人一角钱吗。他说,平时一角,涨水两角,现在水大,三个人一元,不是生产队里要送人过来看瓜,你们再怎么喊,我也不会过来。我们再三央求,他说,不给钱就下去。我们商量了下,不坐渡船的话,要弯很远,怎么也不可能在当晚到家。没办法,我拿出了身上唯一的一元钱。
    过了河,天已经黑了。我们又走了很长时间,终于快要到家了。李祖元到附近亲戚家了,我和魏绍明继续往家走。天黑透了,摸黑走路还负着柴,走在田埂上,深一脚,浅一步,真正是丢了舍不得,挑着又嫌重。总算走到镇街上了,人们都已经睡觉了,我们咬着牙歪歪扭扭地回到了家。奶奶和母亲看到我的样子,心疼得不行,母亲掉着泪念叨着“总算回来了”。那晚我睡得很熟很熟。
    那时我们挑的湿柴市值两分钱一斤,李祖元和魏绍明后来每人还了我三角三分钱。
    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去挑过柴了。几十年的光阴就过去了,原来年轻这经历不当回事,现在老了,才觉得欠了几家人的恩情。我曾查过地图,可那些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不管怎样“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还是想向大理山脚下东南面那些人家当面说声“谢谢”。

编后语:
    一段难忘的经历,再现了过去的艰苦岁月,更显现了人性的善良与光辉。无论在哪个年代,善良是永不过时的,而懂得感恩也是必须的。只有如此,人与人之间才会和谐而温暖。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