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恩施采访组记者 杨传彬 刘伟峙 这里,山色如屏沃野秀美;这里,民风淳朴风情如画。 他们是一家人——土苗儿女;他们共饮一河水——酉水河水。 一水接两县,两省共一城。 这“两县”,就是位于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的湖北恩施来凤县和湖南湘西龙山县;这“一城”,指的是相距4公里的来凤县城和龙山县城已完全连接,融成了一座城市。 1月6日,记者站在来凤县城武汉大道上,抬头向东南远望。10座高耸的塔吊格外醒目,建设中的龙凤体育馆初见雏形。这是正在建设中的“龙凤新区”,总投资约180亿元。 “龙凤新区”是龙山、来凤两县落实武陵山龙山来凤示范区规划的战略性工程,是两县加强合作,跨省融城的一个缩影。 2005年,随着近年来双方城市建设的发展,双城规模与人口膨胀,“一水双城”这样一个新设想被提了出来。 此后的两年间,龙山将县城发展重心调整为由东向西拓展,与来凤城市规划进行了对接,在来凤县城的河对岸建成了岳麓大道,开发兴建酉水河岸的华塘新区。来凤县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在紧邻龙山县城的酉水河岸建成了以“武汉大道”为轴心的新区。 这便是两县城市建设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的开端。 2010年8月,为抢抓国家规划建设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历史性发展机遇,龙山、来凤两县再次站在区域统筹、抱团发展、龙凤共赢的高度,提出了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内规划建设龙凤先行区的构想。 宏伟蓝图深合90万龙凤土苗儿女的心意,也十分切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力促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 为将这一构想尽早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两县主要负责人带领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出动,层层申报,积极争取。 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明确设立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标志着来凤和湖南省龙山县一体化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个大开发、大建设的高潮来到了。包括龙凤新区在内,目前来凤县共有20多个重点项目分两批集中开工。龙山的建设也是一天一个样,月月有变化。龙山的老板到来凤办厂、买房;来凤的居民到龙山购物、旅游…… 2012年,两县共同规划,对黔张常铁路、龙凤酉水河综合治理、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试点工程等十大基础设施共建项目,开展了大量前期工作。在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领域建立了20多个协作组织。 “山同脉,水同源,来凤和龙山,一家亲。”这是来凤和龙山人见面经常说的一句话。 酉水悠悠。酉水河两岸的龙山、来凤土苗儿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桥”,自然成为“一水双城”的最佳纽带。 两县之间的第一座桥建于上世纪70年代。1971年,两县经过协商,决定由来凤出资出物、龙山出工出力,共同修建第一座跨省大桥,并命名为 “团结桥”,于1974年建成通车。2005年,跨越酉水河,连接来凤县城至龙山石羔镇的“龙凤桥”竣工通车。 如今,由来凤、龙山两县共建的湘鄂情大桥,又即将竣工。这座双向6车道,全长1000余米的现代化大桥名字的由来,还别有一番深意。2008年2月,时任湖南省省长周强视察龙山时,建议将还在规划中的桥命名为“湘鄂情”。 这座桥,被当地人赋予了太多意义。在大桥护栏的每一块石板上,都雕有一龙一凤。 在来凤和龙山两县人民的心里,同样也建成了一座同心桥,这就是:冲破各自为政的保守思维,龙山来凤携手共建经济协作示范区,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区域协作发展、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 “到2020年,两座县城建成区将达5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将达50万,一座崭新的跨省中等规模城市将在武陵腹地崛起!”龙山人、来凤人对双城对接充满期待。 龙山,当年红二、六军团长征的出发地;来凤,以翔凤山上飞来风凰的传说而得名。如今,一水相接的双城土苗儿女,开始了一段新的长征,演绎着“凤舞九天”的新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