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行”黄石采访组记者 杜 鹏 黄朝晖 彭莹弈 它的“块头”并不大,2012年产值刚刚迈过5亿元关口。但它的技术绝对 “高精尖”,神舟飞船、北斗卫星、核潜艇上都在使用它生产的电线电缆。 短短几年,它不但在行业内名声鹊起,研发的风电、核电等高端线缆,获得十余项国家专利,在市场上也大受欢迎,所拥有的“双峰”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销售额持续攀升。 它就是湖北航天电缆有限公司。1月17日,荆楚行采访组记者走进位于黄石开发区的湖北航天电缆产业园区,近距离感受这颗冉冉升起的行业新星。 拔地而起的巨大厂房、运转有序的成套设备、熟练严谨的技术工人,目之所及满是标志性的“航天蓝”;车间内,雪白色乳胶漆墙面与深绿色金刚砂耐磨损地面天然和谐、清晰爽目;车间与车间之间,由预设的转序车轨道连接,平板轨道车顺畅穿梭其中……在新落成的航天电缆产业园区内,处处都显出一家专业公司的 “国际范儿”。 在产业园特种电缆车间,车间主任曹林东正在对新安装的35千伏中压电缆生产线加紧调试。一百六十余米长的生产线占据着车间的最南侧,仅在三四个关键节点位置上由工人进行监控,“基本上是全电脑自动操控,整套生产技术在行业内领先,产出的效益也非常可观。” 这里几乎是整个产业园内最重要的生产车间,74人生产团队去年一年的创造的效益达2.3亿元,占到公司总产值的一半左右。“去年我们生产的特种电缆总长度超过6000公里,是武黄高速总长的100多倍。今年还将扩大产能,生产的特种电缆总长度将达到10000公里,创造的效益超过3.5亿元。”曹林东说。 “骄傲一点说,我们很多产品的工艺和技术都达到了甚至是超过了国际水准。”公司总经理韩林生向记者介绍。以前,国产卫星内部不少电子元件都要用外国线缆,湖北航天多年科研攻关,终于给国产卫星装上了中国“血管”。 伴随着电网改造项目的不断增加,以及西电东输、特高压输电等输送模式的改变,电线电缆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新落成的产业园拥有年产300万公里特种电线电缆生产能力, ‘十二五’末期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湖北航天将成为国内一流的特种线缆及电子线产品的生产基地。”韩林生自信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