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记者 罗毅 特约记者 克波 通讯员 晓利
冬日里的大洪山风景区长岗镇,更是别有风味。沿途随处可见粉黛、绿瓦、马头墙的徽派特色民居,令人赏心悦目。 赏心悦目的不光是景观,更有景观内的民生产业。在珍珠泉村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记者见到村民杨进正与家人、邻居从卡车上卸下办酒席用的大圆桌、板凳等物品。“春节过后,我要开家‘农家乐’餐馆。”杨进边忙边乐呵呵地说。 农家乐乐了农家,乐了农家的是景区好政策。近年来,随着大洪山景区的发展,游客不断增多,景区管委会采取补贴的办法,在核心景区通过旧房改造建设了 “明清一条街”,鼓励洪山寺周围农户搬迁到街里经营农家乐。绿水村村民甘文泉、许红梅夫妇在这里开办甘泉客栈,每年能赚3万多元,甘文泉还在景区兼做环卫工作,每月工资1000多元。 景区不仅仅做景,更重要的是景在有效保护中发挥效益,以景观带产业,让产业惠民生。 年近七旬的绿水村原村支书蔡和平,亲历了核心景区600余村民的“变身”过程。“这些年,我们没动山上一草一木,景区管委会支持我们开办农家饭庄、客栈,组织施工队参与景区建设工程,发展黄牛养殖,每年拿出30多万元的管护费,把核心区域的山林托管给农户,让农民通过看护山林获得收入。”老支书如数家珍。 昔日砍山卖林木,今日护山保生态。大洪山的农民利益已和景区的开发建设深深地融为了一体。 农民徐三元与徐瑛兄弟二人曾是村里小有名气的“菇王”,在景区产业政策的引导下,两兄弟放下了砍树的斧锯,在深山里投资30多万元种起了50多亩药材。据介绍,兄弟二人种植的药材叫“蚤休”,市场非常紧俏,一公斤能卖到200多元。“今年,我们准备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以上。”徐瑛说今后让“药王”的名头在市场上响亮起来。 景区管委会鼓励农民大力创办十大农业专业合作社,推动大洪山根雕艺术、有机大米、黄牛和三黄鸡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将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景区通过产业惠民生,九个村全部变成了富裕村。据介绍,村年收入最高的过百万元,最低的也有20万元。景区新修通村公路150公里,新修休闲场所5处,新增饮用安全卫生水2000余人,农民户存款过10万元达60%以上,新农村居民点建房350余套,户均入住面积180平米以上。 绿水村明清一条街“农家乐”、珍珠泉村水豆腐坊、长寿谷有机大米、熊氏祠村的特色商品一条街、庹家村香菇经销一条街、黄木淌村的特色水果、花卉种植和红牛养殖合作社,成为强村富民新的经济支撑。 如今,在大洪山风景区,村有主导产业,组有科技示范点,联村有合作社,户有致富项目,一村一品的新农村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