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坤明 王 娜
关注菜篮子,就会关注菜价,谈到菜价提高,人们会想到菜贩可能是推高菜价的“罪魁祸首”。 买菜的人看问题很直接,菜贩们把蔬菜从批发市场批发来,卖出的价格比进价贵很多,他们认为,菜价贵,就贵在这“最后一公里”上。事实上真这样吗?究竟菜贩和菜价之间有何关系呢?笔者近日在随城鹿鹤菜场、水西门菜场、五眼桥菜场,做了采访调查。 地产蔬菜,“杂质”多
五眼桥菜场是离我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黄垅批发市场最近的一个菜场,这里的菜价按照常理来说应该是最便宜的,但是,通过调查了解,这里的菜价和其他菜场相差不多,那么,菜价是如何被提高的呢? 在五眼桥菜场,经营地产蔬菜已十多年的杨女士介绍,青菜在黄垅批发市场批发价每公斤5元,转到菜贩手里零售大约是每公斤6元,甚至更高,每公斤有1元的毛利。这个利润按说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菜贩们却反映说:“虽然每公斤有1元毛利,但是我们批发回来的菜有死叶、黄叶、菜篼子,有的里面还夹有泥巴,去掉这些损耗,每公斤能赚五六毛钱就不错了。” 对于菜价上涨的原因,摊主们普遍认为是由持续低温天气造成的。“我们也不愿意涨价,批发时价格就涨了不少,再不涨价连工钱都不够!” 经营本地菜的菜贩销售的地产蔬菜一般有五种左右,如果每天每种蔬菜销售约30公斤,每天可以得到毛利150元,按照菜贩所说的,扣掉黄叶、菜篼子等“杂质”,每天仍然可以盈利90元左右。 外采蔬菜,“水分”多
外地菜千里迢迢运到随州,由于路途遥远,高昂的流通成本和“反季节”的特点注定了会高价出售,利润空间相对来说就会比本地菜大。 在水西门市场,一位专门经营外采蔬菜的经营户陈先生却道出了他们的苦衷:我们经营外采蔬菜看起来利润空间大,但实际上赚钱也不多。我给你算笔账,以黄瓜为例,假如现在的黄瓜批发价为每公斤4元,我们零售价为每公斤6元,每公斤的毛利为2元,这听起来很吓人,但是,我们到批发市场以每公斤4元的价格购回的黄瓜,批发商是连包装一起卖给我们的,一箱15公斤装的黄瓜,包装用的纸箱就有3—3.5公斤,一箱黄瓜净重就只剩下11.5公斤左右。纸箱当成黄瓜卖的价格,最终会由消费者埋单,每公斤黄瓜的批发价格无形中就抬高到了5.2元左右。我们零售每公斤的毛利也就不到1元钱,如果加上滞销腐烂掉的、外形不好卖不起价来的等等损耗,我们的毛利每公斤仅剩下六毛钱左右。 陈先生经营的有黄瓜、茄子、西红柿、辣椒、山药等,据他介绍,他每天共计销售各类外采蔬菜200公斤左右,按照平均每公斤1元的毛利计算,一天可盈利200元,而按照他所说的去掉 “水分”,每天仍然可盈利120元左右. 整进零出,折秤多
56岁的谌大嫂来自于万店,她不像其他的菜贩有专门的卖菜摊位,她主要靠从菜农手里直接批发蔬菜放在三轮车里来卖,充当“自产自销”的菜农在鹿鹤市场打游击。 谈起卖菜赚钱,谌大嫂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有其他的活路,我就不做这个贩卖小菜的活了。”她介绍说,她每天大约能卖七八十公斤菜,每公斤的毛利在1元左右。她和“坐摊”不同,菜农批发给她什么样的菜,她就原样卖出去,基本上不存在去掉死叶、黄叶、菜篼子、泥巴等现象。但是,谌大嫂说,因为她是“菜农”,菜农卖菜一般都习惯多给一点,“一秤进十秤出”,进回的五十斤菜能卖出四十五斤就不错了,还有付钱的时候有些零头舍去了,算下来一公斤也就只能赚五六毛钱。 谌大嫂每天能销售七八十公斤菜,按照每公斤1元毛利计算,每天可赚七八十元,按照她说的情况来计算,每天最少仍可盈利在五十元左右。 起早睡晚,熬夜多
熟悉的人都知道,在菜市场做生意的,菜贩算是最辛苦的人员之一。早晨四五点钟起床,晚上六七点钟收摊,对菜贩们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他们每天早晨四五点钟 (夏季两三点钟)就要赶到批发市场批发蔬菜,去的晚了就很容易进不到满意的货。蔬菜批发回来后,要分类整理,要守在摊边卖菜。晚上收摊时间在六七点钟 (夏季到晚上8点左右),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将当天的菜全部卖掉,如果留到第二天菜就不新鲜,卖不起价钱来。 鹿鹤市场里的菜贩周先生夫妻俩经营了2个连在一起的摊位。现在正是隆冬,天寒地冻,凌晨5点钟,很多人还在睡梦中,周先生就赶到了黄垅批发市场,挑挑拣拣地购进了200公斤左右的蔬菜。周先生说: “只有到得早才能进到新鲜货。”他的妻子小王每天6点左右会在摊位上和他会合,搬运、整理、上摊,他们夫妻俩整理着刚购进的新鲜蔬菜和前一天没卖完的蔬菜,一直持续到有顾客前来。上午两人就一起守摊销售,只要得空,夫妻俩就整理菜,给顾客干净、新鲜的印象。中午一人回家做饭吃,饭后换班另一人回家吃饭,然后再次会合,准备晚市的 “冲刺”,直到晚上6点多收摊回家休息。 “整个人累得筋疲力尽,只想睡觉。”小王说。 赚钱不少,花销多
调查中,不少菜贩都说:“菜价是涨了,可我们卖菜的没得到好处。” 据了解,五眼桥菜场的杨女士和水西门市场的陈先生,为了方便做生意,都在菜场附近租房子住,房租每月在400左右,摊位费每月300元左右,还有进货运输成本、水电等等花销。谌大嫂跟儿子在一起住,没有房租负担,但每月需交“临费(临时摆摊的各种费用)”120元左右。如果按照他们自己介绍的最低利润来算,他们每月分别收入2700元、3600元和1500元,扣除各种费用,他们每月收入分别为2000、2900元和1380元。杨女士和陈先生都是夫妻两人一起经营,算下来每人每月的收入都不足1500元。 笔者发现,他们经营的毛利虽然不少,但各种花费也多,与上班族相比,他们要辛苦得多,但回报不高。杨女士还说,冬季是他们做生意的旺季,等旺季一过,他们的收入还会减少。夏天的菜容易坏,有些白天卖不完的晚上就得扔掉,他们想在夏天守住每天的“利润线”还要动一番脑筋。 菜价上涨因素
一、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土地流转集中到种粮大户。“一亩菜园十亩田”,种粮容易种菜不易,菜农减少,蔬菜种植总面积减少,蔬菜供不应求,菜价自然上涨 。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与日俱增,与之相配套的菜园子、菜篮子,短期内没能跟上,菜价增高。 三、城市框架拉大,新城区菜市场规划和建设没有配套,以致有菜无处卖、有人无菜买。 四、很多蔬菜批发市场一旦遭遇天气突变,外地和本市郊县蔬菜运不进来或者运量减少,就会造成蔬菜量减少,价格上扬。 五、随州连续几年受旱,特别是2012年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旱灾导致蔬菜减产,影响蔬菜价格。 笔者认为,要丰富“菜篮子”,首先要规划好“菜园子”,建好重要蔬菜示范基地是关键,同时鼓励和引导散户扩大蔬菜种植;还要搞好市场调查与调剂,加大外地菜调运,增加蔬菜供应总量,从源头上解决供需矛盾,在保护菜农利益的同时,合理定价,有效平抑,丰富餐桌,让利消费者。 采访手记 有人常说菜贩无良喜欢短斤少两,但是很少有人走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调查采访,我们重新认识了菜贩。 菜贩们是这个城市的一员,这个行业的人群是城市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菜贩,我们的市场将变得匮乏,我们的菜篮子很难丰富,全部依靠菜农自产自销并不能满足市民需求。菜贩通过他们的劳动和奉献,为活跃农贸市场、促进蔬菜流通、保障城镇菜篮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菜贩这个行业也开始和其他行业一样,追求更加合理的利润率了。简而言之,菜贩们考虑好合理的利润率,算出自己一天应赚多少钱,再参考当天的进价定出零售价。在最后一个环节,菜价实现惊人的一跃,摊贩们看上去赚了很高的利润。但实际上,在这些惊人的利润率背后,大多是菜贩这个职业维持城市生活所必须的合理利润。 菜价与菜贩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菜贩的劳动和合理回报是菜价确立和增高的原因“之一”,但绝不是“唯一”,我们应该看到菜价升高的多种因素。 调查中,我们也的确听说过因为菜贩短斤少两与顾客争执起来的,这说明这个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加强自律,提升素质,树立良好商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