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广电产业发展的“破冰之旅”
本报记者 毛传荣 通讯员 骆曙光
腊月二十三,由盛视文化传播公司打造的曾都区蛇年春晚隆重上演,给观众带来了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 同时,新推出的手机电视让我们随时随地看电视,《编钟之声专刊》可读性越来越强,艺术培训更加火爆…… 我市广电文化产业破茧而出,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盛视传播 重磅出击 2011年7月,我市广电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一件大事——盛视文化传播公司挂牌成立。 随之由公司筹办的 “春满随州”电视春晚、“月满中秋”文艺晚会、“中国情人节.随州情歌会”,让随州人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 2013新年音乐会,邀请捷克交响乐团来随巡演,引领市民高端文化消费潮流,提升市民文化品位,为打造中国编钟“音乐之都”拉开序幕。参加音乐会的市民都说:“这回算是开了一次‘洋荤’”。 随县尚市桃花节开幕式、随县成立三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连续几年的随州、曾都春晚、“三得利之夜”晚会,服务触角延伸到县市区、乡镇、企业。 “唱响随州”电视歌手大奖赛,已打造成了随州大众化娱乐品牌,每届报名逾千人,覆盖全市各地。 台上一档节目,台下一个产业。公司还用活用足媒体资源,投入100多万元,成立了艺培中心,设立了高档次的舞蹈排练厅、合唱排练厅,聘请顶尖教师,开展社会培训,做大做强培训市场。
公司总经理张健君介绍,盛视传播整合了社会优质资源,专业人做专业事,推动了文化惠民常态化,提升了市民文化品位,丰富了文化生活。公司现在活动不断,每月一个小活动,一季一个大活动,去年共承办了13项大活动,经营收入达400万元。 一元为主 多点支撑 一手抓事业发展,一手抓产业培育。这些年,随州电视台广告收益以年均20%的速度高速增长。但随着媒体自律的加强和广告市场的饱和,单一的广告增长模式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必须转型。 “东边不亮西边亮。纵向发展不行,就要开辟新的渠道,横向延伸。”市广电局局长陈德军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未雨绸缪,提出了“一元为主,多点支撑”的发展战略,即传统广告稳中求进,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壮大产业平台。 经过台内盘点,他们发现大型活动部最能与市场接轨,盛视文化传播公司就这样诞生了。同时赋予公司独立的经营权、人事权,要求立足随州,放眼全国,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目前,公司已走上正规化轨道,与国内数十家知名影视文化传播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成为随州广播影视专业领域的一支新军。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随州电视台整体收购编钟之声报后,将报纸定位于家庭生活报,提出“比日报更深更精,比刊物更快更新”的理念,打造出自身特色,走上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不对称发展之路。去年,报社发行和收入双双实现突破。今年报纸增至36版,报纸征订、创收、发行与市场全面接轨。 根据随州旅游超常发展的态势,去年5月,随州电视台与湖北玉龙公司成功开发了 “随州旅游一卡通”,涵盖“玉龙温泉”、“千年银杏谷”、“西游记漂流”、“明玉珍故里”四大景区,一卡在手,全年消费,开创了全国B类(体验类)景区实施“一卡通”的先河。目前,已发行1.2万张,计划滚动发展到6万张,为今后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市广电局还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曾都和随县广电,共同注资组建股份制电影公司——随州欣农数字电影传媒公司,目前拥有27支农村电影放映队。2012年累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8000多场次,受惠群众达100多万人次。下一步,重点发展院线电影业务,加盟湖北银兴电影院线,实现时尚大片与国内一线城市同步放映。 战略合作 借势生力 1月4日,与市委、市政府“圣地车都”大战略相吻合,“新春畅想季、广电嘉年华”活动举行。我市广电人攀高结贵,借才引智,迈出台台联合、台校共建、台企合作大步伐,全面展示了广电产业发展的美好前景。 市政府与省广播电视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建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上派下挂”合作机制,省台将利用省级广电媒体资源优势,大力宣传推介随州,支持随州广播影视产业发展。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授予随州电视台学科实践基地,这是目前该校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个地市级媒体实践基地。基地建立后,武汉大学将为随州广电定向培养广告经营、企业管理、主持人等专业人才,并提供项目规划论证、人才培训等服务,为随州广电事业、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湖北中广传播公司随州分公司揭牌,随州CMMB手机电视正式开通,随州成为全省第七个布点的城市。目前,随州手机电视用户可以收看央视一套、五套、央视新闻等7个频道,用户达2万户。这一新媒体将再次颠覆人们的收视习惯,极大地方便广大观众收看电视节目。 随州电视台与玉龙公司强强联合,共同打造“西游记神话世界”,在企业形象、媒体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媒企共赢。 “刚刚起步的广电产业犹如一朵朵报春花,伴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雷,我们一定会迎来春色满园!”陈德军对未来信心满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