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和睦畈村总面积1.9万余亩,2686人,林业用地是耕地的2.3倍,人多地少。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2870元。 上世纪70年代,和睦畈这片荒坡地改成了梯田,种植苹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到80年代,开始实行分田到户制度,农民为了更多地种粮食,将苹果等经济作物铲除,造田种庄稼。原有的山场无人管理,破坏得比较严重。1996年前后,这里又兴办起了万亩银杏、板栗基地,广大农民在林间套种庄稼,但最终都以农民毁林复耕结束。长期的耕作,使山上的植被遭到了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大雨,就会出现堰塘淤积、农田被毁的现象,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损失。 2002年,全国实行第一轮退耕还林,坡耕地还林每亩可补助300斤粮食。该村抓住此次机遇,准备将宜林荒山和坡耕地一次性退耕还林。当年,该村在有山场的4、9、10、12组实施,经过反复做工作,退耕还林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1700多亩坡耕地栽上了树苗。但山场面积最大的11组却不愿意,原因是多次的果树试种都没有成功,打消了这里村民的积极性。 第二年,看着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原本思想不通的群众想通了。11组的村民主动要求退耕还林。2003年,该村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加上周边的村退耕还林的面积,形成了6800多亩的成片湿地松种植基地。 两年的探索,这片基地形成了 “户营村管”的造林模式:自己的山场自己经营,由村里统一管理,即造林上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提供种苗、组织专班群众实施造林;经营管理上实行分户经营与村集中管护相结合,管护费由退耕户分担,由专门的队伍进行管护;收益上实行按照面积落实到户、政策兑现到户、林权证发放到户。 按照这一模式,该片栽植湿地松70余万株,涉及8个村民小组524户1853人。基地建设也一次性获得成功,当年造林保存率达到9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