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斌 去年春节回家,听姑姑说,老家很多人买小车了,街上每到过年或者谁家办喜事就会堵车,我没有见过,也不大相信,但今年春节算是见识了。 老家在京山县罗店镇,是江汉平原边缘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像很多农村一样,2000年前后老家一大批人外出打工经商,经过10多年的打拼,小有收获。 按照老家的习俗,大年初一要挨家挨户拜跑年。一大早,我正准备出门拜年,看到一辆五菱宏光停在门口,从车上下来一个人,“叔叔,新年好啊!”来人向我爸爸打招呼。看着这个人,我感觉既陌生又熟悉,就是叫不出名字。 “勇科,新年好啊!”爸爸的回答才让我想起,这是小时候跟我一起长大的勇科。初中毕业后,他随父母去浙江打工,而我上高中、大学,后来参加工作,一晃快15年了,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勇科说,在浙江打了10年工,攒了点钱,孩子4岁了,要上学了,在浙江上不起,就回来在县城里找了间门面做建材生意,照顾孩子,离家也近。 寒暄过后,和勇科别过,我也去拜跑年。一路上汽笛声不绝于耳,经常会有小汽车擦身而过。 “现在买车的多了!”看我一脸惊讶,爸爸说,在陕西做生意的建刚哥买车了,在山东工厂里当主管的元平叔买车了,在石家庄上班的建华也买车了。记得2008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只看到一辆无锡牌照的奇瑞A5,那是下湾的小元叔买的,没想到今年又多了十几辆小车。 到了11点,爸爸催我去给大舅伯拜年。小时候去给舅伯拜年,都是爸爸骑自行车带我去的,那时候爸爸最怕拜年了,20多公里路,有时还遇上刮风下雪,一大早出发,两个小时才能到,好不容易酒足饭饱,把身子弄暖和又要回家了,而现在半小时就能到。 车外,浓霜已经融化了,却依然寒冷。车内,照着阳光,暖意融融。“还是车里暖和!”坐进车里,爸爸感慨地说,脸上写满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