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跃耀 “不在农村破房子里过年,而在随州城区新房里团聚,5年前想都没敢想!”命运多舛的姨姐坐在明亮的客厅里招呼着客人,微笑着说。 姨姐姓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为人能干好强,在北京自开窗帘店已有3年,能做漂亮的各式窗帘。正月初五,来到她家做客,环顾这130多平方米的新房,装修简洁,浓淡相宜。 姨姐微笑着说,这房子让她生活如愿了。原先乡下的两间房,夏天下雨找盆,冬天刮风扬尘直掉,吃个饭都不得安稳;现在好了,新房窗净厅亮,大屏幕液晶电视、数控热水器、无尘抽烟机等一应俱全。 姨姐20多年前失去丈夫后,一直勤扒苦做,从未奢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后来再嫁,姨姐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异常的艰难,为让儿子顺利地读完大学,2007年,她抱着在外闯一闯的心态,只身到北京,投靠小弟,做一些缝缝补补的小事,日子还算勉强能过。 穷则思变,机遇来了。北京某大服装厂要招缝纫工,她前去报名,厂家说要熟练工,能直接出活的,姨姐自我推荐,说自己能做。厂家说月薪只有500元,先试试看,姨姐爽快答应。她告诉我们,当时她心里想,只要有吃有住,能够存身就行,更重要的是能学到国内顶尖的缝纫技术。 这里是清一色的电动缝纫机,速度快,工作量大。由于她拼命地工作,心智和身体疲劳,一走神,电动缝纫机针头刺穿了她的食指,鲜血如注。主管看到了对她说,你工作这么卖力,做的活质量又好,真是难得,劝她医好休息,姨姐不肯。第二个月姨姐工资涨到2000多元,一年后月工资涨到5000多元,第二年底月工资涨到1万元。 姨姐成为技术能手,亲戚们都劝她好好干,也许会成为厂里“正式工”。可姨姐不这么想,她觉得,学到了真技术,有了真本领,还不如自己干。这样,2010年,她在北京开了窗帘店,忙碌一年下来,纯赚了15万元;之后生意越做越好,才有了今年这如愿的新房。 姨姐说,在北京好赚钱,在随州好养老,回随州住心里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