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张 清 通讯员李 莉 周 剑 节后首场大型就业招聘会——“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本月19日隆重开启,现场,2.6万名求职者前来应聘,1.2万余人现场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现场签约8100余人。 招聘会上,80、90后青年群体正逐渐成为求职者中的主力军。他们中,有不少人因考虑到在外工作、打工生活成本的提高、牵挂家人、回乡置业等原因,准备返乡求职就业、创业。 80、90后青年群体如何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求职就业和何创业梦?他们对如何帮助青年群体做好求职就业和创业有哪些好的意见和需求?“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共青团随州市委开展了青年就业“倾听活动”,记者随同“倾听活动”小组对部分进场求职青年群体进行了访谈、调查,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诉求。 自主创业别样风采 招聘会上,记者遇到了33岁的刘松柏,和大部分进场就职者不同的是,刘松柏并不是来找工作的,而是想通过招聘会来了解自主创业有哪些优惠政策、是否有机会参加就业培训等。 刘松柏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通过自学,掌握了一手影视制作相关的技术。后来,他进入一家电视台实习,一边帮人做节目,一边有机会继续学习影视制作技术。在电视台工作几年后,刘松柏决定出来“单干”。2012年,他在随州城区沿河大道北段开了一家影视制作门店,从事婚庆制作、视频编辑,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开店用的是自家的房子,省去了房租这一部分开支。” “自己开店比上班那时候要强多了,每个月要多收入2000多元,我自己的这个门面出租给别人,每个月租金还收不到1000元,与其把房子租给别人,还不如我自己开店。”刘松柏说。 然而,刘松柏并不安于现状,看着店里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他萌发了将门店提档升级的想法,但因多种因素限制一直未能如愿。 “最主要的是资金缺口问题,其次是技术提升问题,最后是创业技能和方法。”刘松柏说,选择自主创业,他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他希望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青年创业贷款融资、职业技能培训、自主创业培训等方面多下功夫,比如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年创业的担保贷款、创业技能讲座等,给青年创业者更多扶持和帮助,让他们不再“创业无门”。 形成意见争取落实 针对“倾听日”走访调查的情况,团市委进行了归纳分析得出,此次以青年就业为主题的倾听交流活动,反映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普遍现象—— 大学生、青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成为一种主流趋势;青年求职就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如网络、短信、朋友介绍、公司门前告示等,网络成为深受青年欢迎的查找用工信息途径,但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的问题;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侵害自身权益的违法事件,求职者普遍选择隐忍,维权意识淡薄,维权费用高;企业用工环境、雇主履行自身责任意识有待改善和加强,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工现象频发;期盼类似“春风行动”招聘会建成长效机制,增加场次,现场服务有待加强;求职过程中易遭遇学历、工作经验等硬性限制;求职者对劳动者享受就业培训优惠政策的知晓率、参与率普遍较低,就业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与社会用工需求对接度不高……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此次“倾听活动”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整理,结合青年求职者反映的普遍性情况和问题,从健全机制、落实政策、强化培训、加强监管等五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形成《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就业帮扶工作的建议》,提交给相关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参考,争取落实。 创业就业推进行动 为推进青年群体创业就业,发挥“圣地车都”建设人才引领作用。去年4月,我市召开随州青年创业就业推进行动领导小组第一次联席会议,共青团随州市委出台了《“跨越发展青年当先”随州青年创业就业推进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根据《方案》,我市成立了青年创业就业推进行动领导小组,实施“1+5+8”工作模式,即:构建1个青年创业就业支持体系,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建立由人社、经信委、教育、科技、民政、财政、招商、工商、金融、开发区管委会、工会、共青团、职院等为主体的创业就业综合服务网络;打造5个青年创业就业促进平台——青年创业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创业就业见习实践平台、创业就业技能提升平台、创业就业信贷融资平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平台,为青年创业就业群体搭建各类平台;开展8项青年创业就业服务内容,利用五大平台,整合资源,针对青年创业就业开展信息咨询、政策宣传、职业指导、岗位推介、项目引导、资金支持、心理辅导、权益维护等方面服务。 《方案》实施后,我市举行了湖北青年企业家招商投资洽谈会、随州青年创业大讲堂;成立了随州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建立了随州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有效地服务和促进了青年群体创业就业。团市委表示,今后还将继续落实《方案》中形成的举措,健全机制,形成青年创业就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通讯员 邓晓东 周文国 李友霞 广水市应山办事处前河村的熊义泉2004年在湖北武汉城建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自主创业。他所创建的“新凯丰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不锈钢门窗加工的新型建材公司,公司自2006年8月投产以来,经营业绩年年攀升,年销售收入近500万元。他的创业之路,给当前青年们自主创业带来了一些启示。 大学期间,熊义泉对创业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了很多关于营销方面的知识,并作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看准了不锈钢加工是目前很受欢迎新的型装饰材料,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熊义泉的父亲对儿子的事业给予了很大支持。毕业后,熊义泉和同学一起创建公司,当地政府帮其协调资金、联系客户,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这些有利因素,使得熊义泉创办的“新凯丰”迅速进入了发展正轨。 熊义泉认为,创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十分强调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只有创业的美丽梦想,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过硬的行业知识,创业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家庭的支持也会对青年的创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社会还应当为青年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出台扶持创业的政策,从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当前青年自主创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熊义泉认为一是切入口难找。很多青年人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适合的项目。二是资金不足,大多数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创业的资金。三是社会经验少。如果选择自主创业,必须要求创业者有丰富的社会经验,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经营的能力、决策的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返乡就业渐成趋势 招聘会当日,记者和团市委青年就业“倾听活动”团队随机走访了19名各种类型的青年求职就业者发现,80%的大学生、青年进城务工者和返乡农民工有意愿留在随州求职就业,返乡求职就业、创业正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一种主流趋势。 28岁的冷秋红是一名返乡求职就业的往届大学毕业生。2006年大学毕业后,她先后在浙江、广东等地就职,从事销售工作,月均收入4000余元。 “家中只有我一个女孩,在外面工作几年了,父母希望我能待在他们身边,回家乡来找一份轻松点的工作。顺便找个男朋友,把‘终身大事’解决了。”冷秋红告诉记者。 当天,在招聘会现场,像冷秋红这样返乡求职就业的青年不在少数,他们中,既有进城青年务工者,也有返乡求职就业大学毕业生和返乡青年农民工等。 30岁的青年民工蔡和全,辗转在外地打工已有十多年。结婚后,他把家安在了随州。随着小孩的出生、渐渐长大,他开始萌发了回乡就业的想法。“和家人待在一起更安心一些,小孩也快到了上学的年龄,我留在他们身边,对他们也好有个照应。”蔡和全说,由于自己在深圳从事的是丝网印刷相关工作,招聘会当天,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可能是我这个工种比较冷一些吧。”蔡和全说,虽然当天并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岗位,但他仍然还会选择留在随州,留意一些相近的行业的招聘。“也可能会做点小生意。” 倾听日 “倾听日”活动是团市委为响应十八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不断创新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青少年工作机制,创新开展的一项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的倾听青年心声、反映青年意愿、凝聚青年智慧,服务青年成长的活动。在每个偶数月的13日左右开展,倾听的主题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青年关心的社会热点、社会问题,与青少年读书学习、就业创业、交友婚恋、文化生活、权益维护等相关的问题,做好共青团工作、青少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问题开展,并将倾听所获取的信息加以汇总、提炼和思考,形成针对党委系统、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如何改进的建议,并提交相关领导和机构争取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