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李伟报道: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对于随州跨越赶超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近十年来投资对随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70%以上,充分说明投资是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07年以来,全市投资连续6年保持了30%以上的高速增长态势。2012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4.7亿元,同比增长33.9%,增幅在全省13个市州中居第4位,总量是2006年的7.2倍,是2000年的23.3倍。 尽管近年来全市投资持续保持“一超两高”增长态势,即投资增幅超过预期增长目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增幅,但随州投资总量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缺少大项目支撑,缺少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好项目,制约着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要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赶超发展,就必须以实施“圣地车都”省级战略为引擎,以投资的增量提质和项目建设的增效提速,做大做优随州投资底盘,不断增强随州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随州市投资发展现状 近7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随州已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快增长时期,无论是投资总量、规模、效益、结构都出现大幅度攀升和优化,投资摆脱了低速徘徊局面,保持了高位高速增长态势。 (一)投资总量纵向分析。从“十五”最后一年(2005年),“十一五”完整五年(2006-2010年),“十二五”开局之年进行观察比较(2011年)。7年来,随州投资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投资总量快速增长。以每两年跨越一个百亿台阶速度前进,2007年跨入100亿,2009年跨入200亿,2011年跨入300亿,接近400亿的台阶。二是投资增速迅猛。最快年份为2008年,比上年增长44.3%,最慢年份2006年也达到30.75%,7年的平均增速为38.57%,这样的高速增长是我市历史上少见的。三是施工项目个数稳定增长。由2005年的671个发展到2011年的1345个,7年中项目个数年平均增速为12.24%,最高年份增速达到22%。四是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静态观察,2005年的单个项目平均完成投资额为808万元,2008年单个项目平均完成投资额为1506万元,2011年单个项目平均完成投资额为2858万元,大项目不断增多,单个项目的投资质量提高显著。五是作为物质财富的固定资产逐年增加,7年全市投资总量达到1240.4亿元,每年有70%以上的投入资金直接转化成了新增固定资产,为随州跨越发展作了一些基础性、长远性准备。 (二)全省各市州投资发展横向比较。就2011年500万元以上项目的投资情况看,随州市投资总量达到了363亿,占全省投资总量的2.89%,在全省投资总量的排位中占第11位,从投资增长幅度看,同比增长了40.8%,与荆州市并列第三;2011年湖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129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随州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8.9%的11.9个百分点;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为3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3.6%,随州高于全国增幅17.2个百分点。随州比2011年初确定的30%的预期目标超10.8个百分点,特别是40%以上的发展速度,高于全省。高于全国,很好地体现了随州投资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与后劲。 (三)随州投资额与GDP的比例关系。固定资产投资率呈明显逐年上升。2011年全国投资率为65.96%,全省投资率为66%,随州投资率达到74.23%。 (四)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2011年全国的投率贡献率为 44.69%,全省的投资贡献率为56.20%,随州为95.83%。 (五)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率。2011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率为8.26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拉动率为13.47个百分点,随州为27.75个百分点。与全国均值相比,高于全国3.36倍,高于全省2.06倍。 二、随州投资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年来诠释投资总量快速增长、结构不断改善,但是投资规模在全省占比太小、单体项目投资规模偏小、高技术含量投资项目少、与全省同类城市相比差距不断拉大是我市投资工作不容忽视、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投资总量在全省占比太小。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4.5亿元,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但占全省投资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55%上升到2.97%。2008年全市规模投资完成113.65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2.13%;2009年完成165.75亿元,占2.19%;2010年完成228.95亿元,占2.3%;2011年完成363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2.89%。尽管我们这些年全市投资保持了35%以上高位增长态势,但是我们的投资规模很小,在全省占比太低,一直在3%以内,与一个地级市的称号极不相称。 (二)投资增速高位推进,但与全省同类城市差距拉大。200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9亿元,在全省17个市州、林区、直辖市中排15位(仅高于潜江市和神农架林区),投资总量比天门市少2.43亿元、比鄂州市少4.01亿元、比仙桃少4.12亿元、比恩施州少9.54亿元、比咸宁少22.42亿元。2005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9亿元,在全省17个市州、林区、直辖市中排13位(高于鄂州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投资总量比仙桃市少0.35亿元、比恩施州少22.28亿元比咸宁市少27.3亿元。2010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18亿元,在全省17个市州、林区、直辖市中排12位(高于恩施州、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投资总量比鄂州少55.66亿元、比咸宁市少137.87亿元。2008年,我市完成投资113.65亿元,投资总量比咸宁少50.87亿元; 2009年,我市完成投资165.75亿元,投资总量比咸宁少83.35亿元,;2010年,我市完成投资228.95亿元,投资总量比咸宁少137.87亿元;2011年,我市完成投资363亿元,投资总量比咸宁少了186.7亿元。投资总量差距从51亿元扩大到187亿元。 (三)施工项目稳步增加,但带动力强大项目还很缺乏。2011年,全市3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210个,同比减少17个,减幅为7.5%,而全省平均增幅为11.8%。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我们只有4个,占全省总数的1.1%,完成投资额占全省的0.95%。而在同类城市中,咸宁有10个,鄂州13个,孝感12个,荆州7个。2012年,我们的省级重点项目只有11个,全省511个,占全省总数的2.2%,年度计划投资23.6亿元,占全省的1.1%。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 2011年12月,全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跨越赶超发展目标。2012年6月,省第十次党代会将“圣地车都”战略纳入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体系实施,如何进一步发挥投资的底盘作用、支撑作用,把投资作为跨越赶超的重要推动力量,应建立健全“六个机制”、加大“两个力度”推动全市投资的快速增长,实现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赶超发展。 (一)建立六大投资推进机制。一是坚持项目路线图管控机制。对每个项目形成一个清晰的项目路线图,明确进度和时间节点要求,明确各个环节责任单位、部门,明确责任落实机制,确保各部门按照自身负责的项目和职能职责,把握项目管理的规律,不断推动项目进程。二是坚持项目集中开工制。一是发挥项目集中开工的拉动作用。二是发挥项目集中开工的示范作用。三是发挥项目集中开工的倒逼作用。利用集中开工的形式,形成项目推进工作的倒逼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强化各地各部门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项目建设。三是坚持项目例行督办通报制。对项目建设进度,采取市政府文件、新闻媒体、重点办通报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办通报,在全市加大工作推力、形成工作合力,加快项目建设。四是坚持项目领导包保责任制。强化包保领导的责任,对于重中之重的项目,通过市领导的过问督促或召开协调会,形成更为有效的包保落实工作机制。五是坚持项目属地主导制。按照项目属地负责原则,在项目的征地、拆迁等相应工作配套、政策落实方面坚持属地主导、上级督办的原则,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六是坚持重点项目主官协调制。充分发挥“关键的少数”作用,对重大工业制造项目、文化旅游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服务、亲自负责。 (二)加大项目谋划推进力度。对市本级来讲,今年的省级11个和市本级新确定的108个重点项目事关随州发展的当前和长远,要毫不动摇地抓好这些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地力度,继续加强市级领导对这些项目包保责任制落实,经常过问项目进展情况,切实帮助项目单位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问题和困难,促其开工早、进展快、质量优、效益好。对各县市区讲,要以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为重点,搞好立项、审批、落地、监测。按照“开工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思路,推进重大项目储备。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产业集群、鄂西旅游圈建设等方面,加紧谋划一批支柱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和重大服务业项目。要强化考核机制,完善投资考核办法,要对照投资目标和进度上措施,实行部门联动,强化属地管理,坚持一月一通报制度。落实项目推进机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工作方案、一个专班、一个责任人”的原则,千方百计地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程。对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和投资进度完成情况强化考评。对续建项目建立和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及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