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颁布的《专用汽车和挂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对专用汽车行业管理作出新的规定,在鼓励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生产的同时,提高了专用汽车生产门槛。产业政策趋紧为我国专汽产业发展提了更高的要求,而实施兼并重组又是进入专用汽车行业或者异地生产的有效途径。因此,坚持集约化发展,引导企业兼并重组,着眼于优化存量,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是打造名符其实“专汽之都”的必由之路。 坚持集约化发展,是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发展趋势所需 国内专汽产业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国内专用汽车产业得到空前发展,已实现从进口到出口的转变。专用汽车产业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和联动性,因此成为近年各地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除湖北随州、十堰、吉林长春、山东梁山四大专用汽车传统基地外,辽宁、河南、上海、河北、湖南、福建、重庆等地也相继挂牌设立专用汽车产业基地,区域竞争明显加剧。盲目竞争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结构性产能过剩的危机,需引起行业高度重视。 我市专汽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示范效应。湖北是华中腹地,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全省汽车工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已形成一条武汉-随州-襄阳-十堰“千里汽车长廊”,在全国专汽行业优势地位明显。作为湖北汽车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城市,我市自2007年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以来,全国专汽资源纷纷向随州聚集,形成了集约化发展的初步模式。在全国同行业达到“三个之最”:品种最齐全、特色最鲜明、产业资源最富集;产品实现“六项第一”:罐式车、环卫车、教练车、平头车身、钢制车轮和汽车铸造件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强大的“专汽之都”效应,为全国专汽产业集约化发展提供了范例。 坚持集约化发展,是我市专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市专汽产业虽然优势明显,但仍然存在小、散、偏,以及技术、管理落后等制约随州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一是大部分专汽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比较低。如罐式车、自卸车、半挂车、环卫车等。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运输类和作业类专用汽车还不够多,较为缺乏适用于高速公路运输、城市建设、建筑施工、机场、油田等领域的专用汽车。作业类专用汽车未能突出专、精、特、新、轻的特色,企业小而不专;零部件未能形成模块化、集成化的特点,企业散而不精。 二是研发和制造水平相对滞后。在技术研发上,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在产品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柔性化生产和敏捷制造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细分和营销手段较为匮乏。在出口上,外向度较低。虽然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已出口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集中于非洲、中东、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在市场营销上,主要依靠分销商的传统模式也制约了随州专汽企业的发展。虽然近年来部分企业加强了品牌意识、导入了网络营销,但仅利用网络进行简单宣传和信息发布,未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我市专汽产业集约化发展的路径分析 将国内外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资本、管理、制度、企业等资源要素向我市聚集,符合集约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专汽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利用区位优势,创建湖北专汽产业工业园。随州地处湖北 “武汉-随州-十堰-襄阳”汽车工业走廊中段。4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贯穿全境。从随州东到上海、西到成都、南到广州、北到北京,都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以随州30公里汽车长廊为基础,建设湖北专汽产业工业园,引导国际、国内专用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向专汽产业工业园聚集,形成完整的产业集群,实现聚敛效应和资源互补效应。以此拉动湖北省“武汉-随州-十堰-襄阳”产业带、带动全国专汽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依托国内知名集团企业,加快产业重组步伐。东风汽车、中集集团、中航工业、广西玉柴集团、广东富华、中国恒天、中国重汽、厦门重工等国内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已对我市部分企业进行了兼并重组。在此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引导国内外知名大集团企业对随州企业,特别是无资质企业进行兼并,有效激活存量资产;鼓励本地集团企业对小规模和无资质企业进行重组,形成优势互补、集中发展的格局;推进零部件资源整合,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企业实力。 三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利用我市职业教育学院(校)、产业技工、市场销售人员等优势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引进高级技术人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研发“专、精、特、新、轻”专汽产品,注重研发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产品。积极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建设国家级或省级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是借力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立湖北省专用汽车物流中心、中国专用汽车质量检测中心、湖北省专汽产业综合信息平台、湖北省专用汽车人才服务平台,国家汽车及零配件出口基地等平台,加快湖北专用汽车研究院建设,整合行业资源,统一行业标准,提升专用汽车企业成本优势。 (作者单位:市经信委汽车产业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