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张琴 通讯员 蒋新忠 今年3月5日,淅河镇在全市率先完成了2013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任务。 该镇辖55个村(社区),城乡居民人数为14、98万人,应该参保居民为5、07万人,到2013年3月5日,已参保居民49735人,占应参保居民的98%。截至2012年12月底,全镇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的老人为16753人,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为2329人,60周岁以上老人的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从试点到全面启动,从政策全覆盖到人群广覆盖,这几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惠民政策,如同晨曦中一缕温暖的阳光,悄然洒向了淅河镇各个角落。 主动参保 好政策解决后顾之忧 家住沙河村18组的刘宗柱老人,今年63岁。2010年元月,淅河作为第一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1年7月1日覆盖至城镇居民,改名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单位开始实施,他刚好年满60岁,每月可以直接领取55元养老金。虽然钱不多,但是老人很知足,在家务农一辈子,却能和退休职工一样领取“退休金”,让他心理负担减轻不少。当时老伴59岁,未达到领取标准,他咨询相关政策了解到,最低一次性缴1500块钱即可参保,从第二年开始老伴就能领养老金了。 刘宗柱和老伴身体都还康健,但一辈子务农的他以前总是为以后的岁月发愁。他用一首打油诗形容新农保的好处,“党的政策就是好,农村有了新农保,儿女负担减轻了,后顾之忧解决了。” 雪中送炭 好政策成了活命钱 在淅河镇龙井四巷56号,住着83岁的罗顺宗和86岁的张明珍老两口及他们48岁的精神病儿子。这个家庭家徒四壁,除了年岁已老的女儿经常接济以外,他们不知道还能靠什么来生活。张明珍老人告诉记者,儿子16岁患病,老伴身体也不好,为了生活,老两口直到四年前才停止种田,这几年还种着一亩菜地,自己吃不完的,就骑三轮车到望城岗去卖。 老人拿出一叠厚厚的证件和本子,说如果没有这些,生活无法继续。细细翻看,发现里面有两个人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的银行卡,还有五保证、低保证、五保和低保的存折、新农合等证件,算了算,老人一家三口每个月领取各种资金有600多元。淅河镇云龙街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罗家情况特殊,也符合许多惠民政策的条件,在政策出台后第一时间就帮他们办理,做到了基本生活有保障。 老有所养 好政策吸引老人回乡 3月7日早晨,农行淅河支行的大厅里,许多老人或来咨询养老保险政策、或来领取养老金。梨园村3组74岁的王大恕和老伴也在其中,他们是来领取2010年至今的养老金的,总共有近4000元。 王大恕的儿子女儿都在外地打工。以前他和老伴随着儿子一起生活,去过上海、深圳、宜昌,一直在外漂泊。2010年儿子回随州城区定居后,他也跟着住进了楼房。老人告诉记者,他不习惯在外地的生活,也不喜欢住在楼房里,更喜欢乡村的生活。回随州后听说镇里实施新农保政策,他和老伴都达到了直接领取养老金的年纪,每人每月55元,他说服了儿子,回到了家乡,又种上了四五亩田,帮外出打工的女儿照顾小孩,照看房子,颐养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