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让边疆人民享有更好的医疗——我市医疗援疆工作纪实

2013-3-14 09:05| 原作者: | 查看: 10766| 评论: 0|发布者: 梦回吹角连营|来自: 随州日报

                                     本报记者 刘诗诗
    随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八十一团,一个地处长江中游,一个位于西北边陲,遥遥万里,却又天涯比邻。
    自2011年起,我市已有两批医疗专家到八十一团医院开展医疗援疆工作。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援建专家们用他们高超的医疗技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敬业精神,在万里之外谱写了深深的援疆情。
 
                                    仁心仁术赢得民心
    “随州来了医疗专家!”当消息在八十一团传开时,不少群众前往求诊。看着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目光,援疆专家们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抵达的第二天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市中心医院的范久运是我市康复、疼痛科方面的专家,去年得知中心医院要派专家援建八十一团,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与其他3位专家一起,于2012年2月28日来到八十一团,开始了为期十个月的医疗援疆工作。
    援建的过程中,范久运发现当地很多老职工肩颈、腰、膝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为了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病痛,范久运打破当地单一的治疗手段,通过针灸针刀的方式开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还为当地的医务工作者进行中医实用技术培训,在当地电视台录制康复保健讲座,通过媒体向群众宣传保健知识。
    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白忠诚是第二批援疆医疗专家的领队,为了提高效率,争分夺秒地接诊,他特意买个了时钟,按时间约病人。他清晰地记得,在他们离开八十一团的那天发生的感人一幕:很多群众自发前来送行,4岁的刘朱圣洁带着妈妈亲手制作的葡萄干送给他们......
    “端午节和中秋节,当地群众大清早就给我们送来粽子和月饼,怕影响我们休息,特意在寝室门口等候我们起床,非常令人感动!”白忠诚说,“尽最大努力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良的服务,把最好的技术毫无保留地留下,是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医疗援疆结出硕果
    从2011年年初开始,两批医疗专家承载着我市260多万父老乡亲的重托,肩负着医疗援疆的神圣使命,告别亲人踏上了援疆之路,来到了祖国西北边陲,开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们下基层、到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为职工群众释疑解惑,细心诊断。病人在他们的精心治疗下,逐一康复好转,病人露出的一张张笑脸就是最好的答案。他们细心周到的服务像一股股暖流沁入患者心田,更让当地群众领略了随州专家的风采。
    在两年的援疆工作中,专家们开展各种义诊活动13次,义诊达3600余人次;接诊门诊病人13118人次,接受住院病人1236人次,开展各类手术120例;开展新项目37项,培养本地人才9人次。
    此外,市卫生局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向团医院捐赠价值10余万元的医疗设备,包括五官科综合治疗台、妇产科用利普刀等,总计20万元。在日常诊疗活动中,这些设备为开展新项目和临床诊疗活动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两年间用这些设备诊疗的患者达5300余人次。
 
                                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伍”
    “我们想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市中心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杨壮志和儿科副主任医师刘春在即将结束援疆之旅时,有些不舍,“一定要让八十一团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技术!”怀着这样的信念,他们展开了“帮扶接力”,通过技术上的“传、帮、带”,培养当地的医疗队伍。
    在病房,专家们每天带着医护人员一丝不苟地查房问诊;在办公室,他们经常组织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在手术室,他们手把手地指导示范手术……随州专家们亲手培养的当地医生进步很快。“现在我们的徒弟基本可以独当一面了,我们还会经常打电话沟通交流。”刘春得意地说。
    “来援疆的医生,一茬接一茬,以后还会有其他科室的医疗专家来,我们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专业技术队伍,让群众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杨壮志说。
    万里援疆路,一世援疆情。我市的援疆专家和当地医护人员在八十一团医院内共同种植了一排象征双方友谊的 “连心白杨树”,让援疆友谊树与援疆精神一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