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综合报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6日公布了完善后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此次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将成品油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3月27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说,新机制下的油价调整将更加灵敏,也能打击部分人的成品油投机行为。 让油价该降就降该涨就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6日宣布,国内汽柴油价格自27日起每吨分别降价310元、300元,同时公布了完善后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此次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将成品油调价周期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 据介绍,按照新机制要求,成品油价格每10个工作日都会调整一次,该降就降,该升就升。但当汽、柴油的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折合到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为节约社会成本,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机制完善后,成品油调价频率加快,调价时间节点透明度增强,国内油价能够更加灵敏地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尽可能避免经营者无风险套利行为,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成品油市场秩序,向市场化方向又迈出了重要一步。由于此次价格机制的完善总体上属于在现行体制机制框架内的适当调整,国内油价水平的影响仍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 据了解,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2008年底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时推出的。4年多来,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机制运行中也存在调价边界条件较高、调价周期较长,价格信号难以灵敏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容易产生投机套利行为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说,目前,我国石油年进口量超过2亿吨。在国际油价每天频繁波动的情况下,如何更快反映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避免国内油价调整过度滞后造成“跟涨不跟跌”的误解,向生产者、消费者及时传递市场信号,保障市场供应,引导合理消费,是这次改革的重要考量。 主要目的是防范投机行为
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两次调价的时间间隔最短在一个月左右。在国际油价变化不大时,有时调价间隔几个月。由于调价间隔较长,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往往滞后于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经营企业能够预测到价格调整的时间和幅度。 中国石油大学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说,特别是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时,中间商和终端用户便大量采购囤积,造成市场需求旺盛的假象,推动价格上涨;调价措施出台后,社会经销商集中出货,造成短时间内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不升反降,与市场供求变化脱节。这种无风险套利行为,不仅给投机者带来不合理收益,而且人为制造短缺,加剧了市场波动。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周大地表示,真正影响成品油价格实际上是进口原油的价格变动,从2009年开始,国内成品油定价以三地(迪拜、布伦特、辛塔)原油价格作为参考。过去的油价跟踪过于透明,有的人会利用公式来提前计算做一些投机行为,可能囤积、惜售或抛售等。另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很多,现在三地的油价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中国进口石油的成本变化了。新机制不公开说挂靠油品的参考值,对一般消费者来讲没有什么影响,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投机造成的价格大起大落,使国内成品油的价格更能反映市场的变化。 补贴公益行业和弱势群体
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2008年底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时,建立完善了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等配套机制,为减轻油价波动对公益性行业和困难群众生活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后的机制要继续落实好这些措施,保障公益性行业正常运行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他表示,国家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只增不减。成品油价格变动引起的农民种粮成本增支,继续纳入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统筹考虑给予补贴。 另外,对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林业、渔业(含远洋渔业)继续给予补贴。成品油价格调整影响上述行业增加的成本,由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补贴。 国家将对出租车在运价调整前因油价上涨增加的成本,继续实行临时补贴。各地将综合考虑成品油、液化气等调价和市场物价变动因素,继续通过补贴等措施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新机制助力“两桶油”减亏
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推出后,中石油、中石化“两桶油”炼油亏损的担忧也将得到本质性消除。 中石化是国内第二大石油公司和第一大成品油供应商,中石化炼油和油品销售占企业收入比重大,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到位一直是中石化炼油业务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3月24日的财报显示,2012年中石化炼油事业部亏损119亿元,中石油2012年的炼油业务经营亏损336.72亿元。 卓创资讯分析师陈晴表示,此次价格下调,中石油、中石化两大油企的炼油利润可能降低160-170元/吨,双双进入亏损状态。但是,新的定价机制大大缩短了调价周期,使得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后期会出现“小幅快调”的局面,更能及时反映成本价格的变动,对两大油企炼油板块及各地炼化企业的利润应能带来温和的保障,进一步缓解两大油企炼油业务亏损的局面。 一位中石化内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以前成品油调价频率比较慢,在国际市场上是高价买入原油,在国内低价卖出,对炼油板块产生负面影响。以后及时调价,公司就能做到高价买油,以合理的价格卖油,保证炼油板块利润是薄利,不会出现亏损现象。 两种情况油价不调或少调 此次发展改革委还宣布建立特殊情况下的临时调控机制:如果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等特殊情形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批准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 另外,按照新机制要求,当汽、柴油的涨跌幅度折合到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 周大地说,由于过去油价涨跌幅度不到4%就不允许调整,所以每次油价涨跌每升至少几毛钱。新机制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以后,“门槛”大大放低,油价可能半个月一调,每次涨跌的幅度可能就是每升几分钱。但如果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不利于节约社会成本,可以积累到下个周期一起核算。 周大地认为,如果国际油价出现罕见大幅度涨跌,国内油价飙涨后又突降,会造成很多麻烦,政府是要把这种跳跃式的短期波动过滤掉。如果出现成倍上涨,国家会采取措施缓解这种涨价的压力,使大家有一个喘气过渡的过程。这是从政策上留了余地,实际上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有好处的事情。 王震指出,新的定价机制使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更为贴近,但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价格。新的定价模式下,成品油价格涨跌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涨跌,从这个意义上说更贴近国际市场的变化。但我国成品油价格机制市场化改革的最终方向应该是由成品油市场供需来决定市场价格水平。“这次改革是我国成品油价格向完全市场化过渡的重要一步。” 完善后的定价机制将引导市场参与者理性应对价格波动,为今后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奠定基础。可以预期的是,调价周期缩短为10个工作日并不是最终目标。今后国家每年将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运行情况包括调价周期是否合适等进行评估,并可再作适当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