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水方店村农民12年自掏腰包搭戏台 特约记者 彭晓华 通讯员 蔡朝阳 3月21日傍晚,广水市杨寨镇方店村郑家湾79岁的郑国耀老人吃过晚饭,就提着小板凳匆匆出门看戏去了。当老人赶到方店街戏台时,距开锣唱戏还有一个小时,戏台前已围坐了300多名周边村民,他们都是早早赶来抢占“有利地形”的。 凑钱凑出的“戏曲周” “元宵节后、清明节前是农闲时节,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请戏班子唱戏,每次连唱七八天。”组织者之一余厚鹏老人介绍道,方店村历来有元宵节舞龙的习俗,各家各户都会自愿出钱支持舞龙队。每年舞龙队能够节余一些钱拿出来请戏,周边村民再捐点钱,杨寨镇政府再扶持一点钱,就凑齐了办“戏曲周”的费用。活动结束后,组织者会将筹资情况和开销明细张榜公布,如有节余,就转入下一年度。 郑国耀老人为今年的“戏曲周”捐了1000元,这些钱是子女孝敬他的,他自己舍不得用却捐出来请戏,他说:“老兄弟姊妹在一起看看戏,叙叙家常,图个乐子。” 开始一两年,看戏的观众主要是方店村村民,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每逢开锣唱戏,周边乡村甚至邻县农民都跑来看戏,比过年还热闹。 “姑妈们每次看完戏回家都很高兴,要向街坊邻居‘炫耀’好长时间。”方店村村民陈建华的几个姑妈都住在外乡镇,最远的一个家住孝昌县王店镇,每逢村里唱戏,陈建华都将姑妈们请来小住几天,看几天的戏。 热心张罗的老“票友” 81岁的左修玉老人是 “戏曲周”的发起人,他当过四届村主任,在村里很有威望。2002年,左修玉走亲戚时偶遇一个戏曲团在当地演出,他由此萌生了请“戏班子”为村民唱戏的念头,从那年开始,这戏一唱就是12年。 每年正月十五一过,村民们就盼着早点开锣唱戏。演出固定在方店村一个集市口进行,演出时间一旦定下,便风雨无阻,遇上雨天就搭起棚子照常演出。 “组织演出确实很麻烦,但看到乡亲们看得高兴,听得入迷,再累也觉得值。”每年戏曲团来演出,演员的吃住、舞台的搭建等诸多杂事,都由左修玉、余厚鹏、邓德胜等几位老人张罗安排。如今,左修玉等一帮老“票友”年事渐高,他们开始着手寻找“接班人”。 传统艺术的新平台 “观众越多,我们演得越带劲,传统艺术还是有市场嘛。”今年来方店演出的是河南驻马店曲剧团,团长刘春玉高兴地说,“方店的戏迷很多,欣赏水平也很高。” “最多时,一场有3000多人看戏。”谈起当时的“大场面”,家住戏台附近的卢德银十分自豪。12年来,乡亲们看了100多出戏,既有《穆桂英挂帅》、《狸猫换太子》、《铡美案》等传统曲目,也有宣传计划生育的《五福临门》、宣传孝敬老人的《三子争父》等现代戏。 “‘戏曲周’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特别对留守老人是一种很好的精神慰藉。”杨寨镇党委副书记孙玉表示,“将积极引导,提供帮助,让‘戏曲周’坚持办下去。” 据了解,广水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 “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华诗词之乡”等美誉。近年来,该市按照政府推动、民间参与的原则,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积极鼓励农民自办乡土文化活动,让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