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让受伤的花朵重新绽放

2013-4-4 11:07| 原作者: | 查看: 10531| 评论: 0|发布者: 茶语|来自: 随州日报

——关注我们身边的脑瘫儿童

    本报记者陈云
    3月26日,我市第七期脑瘫儿童免费康复训练班开班。17名脑瘫儿童在家人的陪同下开始接受一系列康复训练,如受伤的花朵般等待着重新绽放。
    对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
    开班第一天,市残联请来省残联小儿脑瘫康复中心专家杨诗江,逐一为前来接受康复训练的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并依此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据悉,为具有抢救价值的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是今年我市政府将做的十件实事之一。据市残联前期初步筛查结果,我市目前共有6岁以下具有抢救康复价值的脑瘫患儿28名。经前期宣传,此次共有17名脑瘫患儿前来接受免费康复训练。
    4岁的叶映涵来自随县厉山星旗村,因出生时难产缺氧,不幸成为脑瘫患儿,不会走路、说话,吃东西也只能吃流食。几天前得知有这样的免费康复训练机会,叶映涵的奶奶早早就将孙女抱了过来。测评时,在杨诗江的助力下,小映涵勉强做出四肢支撑、双膝直跪、站立等动作,杨诗江嘱咐一旁的康复师做好记载:“第一期:四点撑、四点爬、直跪,第二期:双站、扶行。”
    “康复训练内容包括按摩、语系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和引导式教育等,每个患儿的病情、障碍诉求都不一样,因此康复训练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确保每个患儿得到最科学的救治。”杨诗江介绍说。
    家长不能缺席的康复课堂
    康复训练班有两间教室,一间地面上铺满拼图,方便孩子练习爬行,另一间则是引导式教室,对会走路的患儿进行语言、肢体协调训练和基础教育等。“传棒子,左手传右手,右手再传左手……”两位年轻的康复训练师正并排站在一起,将一根小棒子左右传递。面前坐着的一排孩子正认真的听着,并试着模仿。
    “脑瘫儿童的康复80%靠家长。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必须全方位陪同,学习帮助孩子康复的训练方法和技巧。”杨诗江说,孩子不可能一直待在专业的康复班,而且孩子的康复训练应该是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而家长就是孩子康复训练最好的老师。
    来自随县均川42岁的徐红,在抱儿子刘安邦接受运动功能测评、陪儿子练习讲话时,一直都是面带微笑。刘安邦今年7岁,徐红曾抱着儿子辗转上海、武汉多家儿童医院求治。起初一提起儿子的病,徐红便掉眼泪,随着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徐红认识到良好心态对于孩子康复的重要性。“孩子虽然不太会讲话,但心里都懂。看着我笑,他训练时就更努力了。”
    特殊的爱给特殊的孩子
    此次康复训练班为期3个月,共有3位康复训练师,孩子家长都称这些年轻的医生们为老师。“孩子们叫老师,可以让他们感觉更亲切,这样也更容易训练的开展。”运动功能训练师李满红解释称。
    今年23岁的李满红是随县唐县镇人,因喜欢小孩,大学时选择了儿童康复专业,去年我市的康复训练班开班时,李满红就是老师之一。两年来,除了放假回老家,上班下班李满红都守着身边这些脑瘫患儿,耐心教他们开口讲话,教他们练习站立、走路等。“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师,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帮助孩子康复,还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良好的心态。”李满红说。
    因早产缺氧大脑发育不成熟致脑瘫的田金昌,不会讲话、吃饭,甚至不能坐起来,是此次康复训练班上病情最严重的孩子之一。不管寒冬还是酷暑,一家人坚持每天都帮他穿衣起床,轮流着抱他。“他虽然不会开口讲话,但如果大人说不理他,他会哭;说给他买好吃的,他会笑。”虽然与儿子只有这简单的情感交流,但说到这些时,年轻的父亲田世久开心地笑了。当问到孩子的将来,田世久斩钉截铁地说:“不会放弃,绝对不会放弃。”
    杨诗江说,康复训练得好,脑瘫患儿有可能走上社会并自力更生。社会也应对这群特殊的孩子给予更多的关爱。“因为,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未来。”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