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刘晓鸣同志向广大党员干部推荐 《干部是干出来的》、《责任胜于能力》等五本优秀图书后,随州市人民检察院秉承“勤学提能 实干争先”的随检精神,组织干警认真研读、积极撰写读书心得,营造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以实际行动打造学习型机关。 现将检察干警的部分读书心得予以刊登,敬请读者关注。 《干部是干出来的》一书,运用大量优秀党员干部的先进事例,告诉我们干部,就是要干事,先干一步。如果不想干事或者不会干事、不能干事,那就不能叫干部或者不配叫干部。 干工作要实干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行动胜过一个纲领。实干说起来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就是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是贯穿于工作对待本职工作的理念和奉献精神。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执行力”这个概念,标志着“执行力”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我认为执行力的核心是 “做”和“干”,就是要把决定了的事情变成具体的行动,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对中国人的评价是非常聪明,但很少有人说我们的工作态度好。有一个例子很说明问题,德国人在工作中,认为讲“差不多”、“还可以”、“说得过去”、“马马虎虎”是让人感到羞耻的语言,而我们却常挂在嘴边也不以为然。中国是大国,和德国、日本、韩国等相比,恐怕最大的区别就是工作态度,也就是说我们的执行力与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现象,一些人遇事就躲、推、烦,对上不服管束,对下我行我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作为一名干部,必须要发扬 “踩石留印,抓铁留痕”的精神,将工作一件件干实,干成,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小事成大事,实事成业绩,真正做到每件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干工作要有责任心 成功的企业家都看重执行力,说法各异,主旨相同。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联想创始人说:“所谓执行力,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恰当的岗位上。”用人是根本。美国通用公司原总裁说:“通用最恨官僚主义。我们拒绝把资源浪费在行政体系上。”这是当今世界的通病。戴尔电脑老总说:“执行力就是员工在每一个阶段都一丝不苟。”清人王永彬在 《围炉夜话》中说道:“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这正是说明了做人要有良好道德约束和责任心。那么做人如此,做工作更是如此!如果说良好的道德和责任心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德行的标准,那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更可以成为衡量一个人对执行力理解的一个尺度。因此,干部干事业,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本分。干部想干事,首先要见行动,要抛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克服不敢负责具体工作的旧观念,要弃掉 “骄”、“懒”、“虚”、“空”、“假”、“奢”的不良习惯。只有心系群众,转变作风,深入第一线,才能在实践中干事,干成事。如果怕苦怕累、怕负责任、怕面对群众的思想不破除,想干事是迈不出步伐的,想干成事也是不现实的,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大局也是一句空话。 干工作要善干 广告界有句名言 “只要能想到,就能做到”。毛泽东说过:“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得不紧,等于不抓。”一旦上级作出决定,作为下属就要义无反顾地执行,就像鲍威尔所说的那样,像执行自己的决定那样。一个不是很完美的决策,但是良好的执行可以弥补决策过程的不完美。相反一个完美的决策,蹩脚的执行反而会使结果变得更坏。有种说法是:60分的决策,如果遇到100分的执行,结果是60分;但是100分的决策,如果遇到30分的执行,那结果就是30分。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在一定意义上与我们的执行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之分。再好的决策,执行不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决策之后的执行阶段,作为一个下属,对工作最大的忠诚就在对决策坚定不移地执行上。现在有些人工作时往往是抱着应付的态度,即满足于把领导要求必须做的事情做完就行了,没有发挥自己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话,只会使自己永远处在被动的局面,换句话说,这样无法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每天多做一点,并不会占用自己太多的时间,却可以让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何乐而不为。要立足自身实际,打好“特色牌”,唱好“拿手戏”,把工作做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以方式方法的创新谋划好推进工作的办法和举措,推动工作再上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