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描绘了明朝衰落的一个瞬间。史学家黄仁宇先生通过对万历皇帝、太师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模范官员海瑞、武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的纪传,让读者从万历十五年这“平平淡淡的一年”的“神游”中领会到明朝衰落的原因和必然。 明朝的衰落固然是其体制与大明王朝的文官制度使然。书中提到的万历年间的这几位决定国家命运的 “名人”,他们有的任性怠政,有的功勋卓绝但行为张狂,有的老练稳重但缺乏创新,有的秉公执法但举止古怪、不合时宜,有的才能出众但自相冲突,虽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但无疑给我们后人提供了前车之鉴。 一、关于“责任”与“任性怠政”。万历皇帝因对一个妃子的宠爱,想“费长立幼”,立心爱妃子的儿子为太子,遭满城官员反对。于是皇帝既不强迫臣僚接受他的主张,也不反对臣僚的意见,采取任性怠政的作法,且为历史所罕见,消极怠政30年,不立太子,不出席法定的礼仪,对官员的去留毫不在意,直至他执政后期,一个文官的自动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岗位的消失,这种状况维持到他平静地离开人世。皇帝的怠政,给帝国机器的运行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剧了崩溃进程。历史已经给出了证明,在万历皇帝退位仅24年后的1644年,清兵入关,明朝覆亡。 给我们的启示,不能一味强调自己的利益,不能因为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就消极上班,消极工作,消极人生。虽然极个别“公仆”的任性消极,不能像皇帝那样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历史的进程,但影响执法者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影响执法单位的形象,进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执法公信力。因此,不要任性懈怠,不要因为一点小利益没得到,就觉得自己受到不公平地对待。时下,社会上有些人“没有占到便宜就是吃亏的”的心态和处事方式,一定要为我们所摒弃。 二、关于“严人”与“律己”。张居正任元辅、太师期间,要求其他官员励行节俭,但自己却穷奢极欲,是典型的“严人不律己”。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张居正在任元辅时,修改税制,“摊丁入亩”,减少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在增加国库收入的同时,维护了国家的稳定,给大明王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注重人臣礼仪,对皇帝忠心耿耿,受到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母亲特殊的尊重。但张居正的结局是悲惨的,生前被弹劾,死后被清算,数次被抄家,全家受牵连,其弟弟和两个儿子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张居正的悲惨结局与其 “严人不律己”不无关系,其生前遭弹劾最多的就是生活腐败。 给我们的启示,要严以律己,不要苛刻别人。一是要时时刻刻以优秀的为民服务的公仆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党和人民群众约束和监督之下,在不断的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提高自我素质,提升自我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业绩观。二是要不断地自警自励,不断地警醒和鼓励自己,遇到诱惑不放松,遇到困难不放弃,不被贪欲缠身,不骄不躁,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三、关于“冒进”与“墨守成规”。海瑞在任职南直隶巡抚期间,厉行节约,作风严峻。但他在土地问题上孤注一掷,屡屡作出不切实际的举措,在处理关于土地的诉讼中又过于自信,师心自用,最终因无法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而失败,郁郁而终。与海瑞恰恰相反的申时行,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首辅,温和谦让,但过于墨守成规,一味迁就,妄图维持王朝的平静。在立储问题上,申时行没有坚持原则,幻想在万历皇帝与众文官的分歧中做调解,结果以失败告终。皇帝几十年消极怠政,直接造成王朝由盛而衰,与这个 “和事佬”首辅申时行不无关系。 给我们的启示,要秉承真理,适时创新,做到“求实”、“上进”、“坚毅”。求实是创新的基础。一是要有求实的工作态度,切忌哗众取宠,不要用谋求名利的指导思想、华而不实的工作手段对待工作创新。二是不能用创新的口号代替工作创新的过程,必须有目标、有措施、有反馈、有修正等实实在在的过程。 上进是创新的动力。“无志”即“无为”。因此,一是要对工作必须时刻保持争上游、争进位的状态,即使面对极其平凡、极其简单的工作,也要不断寻求工作的新目标。二是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激发面对新事物、接受新事物的热情,善于在工作中发现、捕捉自身工作创新的动力与目标。三是注重能力的提升和发挥,在心理素质、思维方法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努力提高自己,为工作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坚毅是创新的保障。一是要排除个人的懒惰思想,工作以外有众多的因素极有可能影响工作创新的积极性,不断地“消耗”创新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自制力。二是要抵制他人的干扰,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对工作创新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有高度的自信心。三是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强信念,创新中的困难有时让人无法想象,这就需要我们有必胜的坚强信念。 稿件:金从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