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厚重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的品牌和资源。保护好名城,对于传承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州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助推随州的城市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名城”荣誉弥足珍贵 随州历史悠久,从夏商周至今已有四千多年建制史,市域内有古随(曾)、厉(赖)、唐三个诸侯国国都。古文化资源丰富,市域内现已探明不可移动文物2267处,其中分布在城区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6处。1994年随州被授予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尊重历史,让历史的痕迹唤醒尘封的记忆;尊重文化,让城市的文脉对接现代文明。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不断提高名城保护意识,切实增强保护的自觉性,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努力把随州建设成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名城。 名城问题应予重视 许多名城的经验证明,要搞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凡是政府重视、全社会支持、公众名城意识强的城市,保护工作成效就显著。由于对名城宣传不够,有人至今还不知道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城当然无从谈起。 “建设性”破坏现象日趋严重。随意改变保护规划范围内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损害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环境风貌;把名城保护简单等同于文物保护,忽视了对名城历史风貌、空间格局和相依存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保护,使一些遗迹的修缮未能做到“修旧如故”,破坏了历史的真实性,如西护城河改造后成了一条块石、水泥护砌的渠道,失去了历史韵味;部分市民在护城河道和城墙边开荒种菜等,损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 名城保护规划编制滞后。虽然早在1996年就编制了《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和实施。同时一些重点保护片区和重点保护项目的规划编制还是空白,致使名城保护规划还停留在口头上和图纸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具体行动上来。 缺乏有效的政策、管理手段及保护资金。由于没有名城保护的专门法规,加之对已颁布实施的法规的执行监督检查不力,致使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此外,由于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缺少必要的保护、维修和建设资金,致使名城内的一些重要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如东护城河改造、擂鼓墩保护区内部队营房搬迁等,谋划多年,至今尚未启动。 名城保护亟待加强 文化是永恒的,其魅力和影响足以跨越时空。但文化的载体是脆弱的,它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善待历史建筑,保护文化资源,延续城市文脉,应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提高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名城保护的重要性不仅丝毫没有降低,反而显得愈来愈重要了。当前,要着重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旧城改造与保护的关系。在旧城改造中,要坚持以规划为指导,对重要的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一定要遵循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严加控制。特别要把握好古城的布局、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使古城的环境风貌和历史特色不因旧城的改造而受到影响和损害。二是处理好新区开发和古城保护的关系。新区开发要拉开框架,做好 “加法”;老城区要降压,做好 “减法”,这是当前协调名城保护和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抉择。 科学规划,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名城保护规划是名城保护和建设的依据和蓝图。今年要完成《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修编)》、《东西护城河保护与改造建设规划》、《草甸子街区保护与环境整治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同时,积极推进随州大遗址保护片区规划建设,将擂鼓墩、义地岗、安居古城和羊子山古墓群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叶家山墓地、庙台子和西花园遗址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规划,建成古代曾国国君墓地遗址博物馆。 健全法规,提高名城管理水平。实践证明,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必须加强法制,制定必要的、行之有效的规章,依法实行管理。根据随州名城保护工作的现状,当前要抓紧研究制订名城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管理办法,依法实行管理,使名城保护工作走上法制轨道。同时,要加强名城保护机构的建设,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和保证。严肃查处破坏名城保护的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使其有效地行使技术咨询、执法监督等职能,提高名城保护工作的水平。 多方筹资,切实加大保护资金投入。保护建设资金缺乏,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在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财政拨款是保护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款项数额巨大,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社会捐资、银行融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各类资金参与名城建设。 突出重点,着力实施抢救性保护项目建设。一是对东护城河进行整治与改造,恢复部分历史文化元素,改善两岸市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修缮与恢复青护城河段现存的部分古城墙,并结合神农公园改造提升工程,在古城墙和护城河周围选择适当位置,修复1—2个有代表性的古城门和部分历史遗迹,如汉东楼、餐霞楼、欧阳修读书台;三是借鉴福州三坊七巷和成都宽窄巷子的经验,推进草甸子文化街的改造,改善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四是做好 “二城址四墓群”(安居古城、淅河庙台子遗址,擂鼓墩、叶家山、羊子山和义地岗古墓群)的保护工作,抓好曾侯乙古墓遗址保护棚改造和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五是启动杨坚故居—智门寺的恢复重建工作,同时完成天主教堂、文峰塔、雪公堂的修缮和改造工作,对回龙寺、季梁墓 (祠)等文化遗址进行恢复与重建。 经济要发展,城市要建设,名城要保护,在发展中保护好名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为保护好祖先留下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作者系市城乡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