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随县大旱 水田龟裂稻枯萎堰塘干涸饮水难

2013-8-12 12:38| 原作者: 月半月半| 查看: 101200| 评论: 0|发布者: 阿卡

[attach]722694[/attach]

[attach]722695[/attach]

    11日上午11时许,随县尚市镇星河村中稻良种示范田。水稻已长到半人高,表面看水稻长势喜人,在尚市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严海峰的提醒下,走近细看才发现因严重缺水,水稻根部已变得枯黄。
    “这一片水稻都是这种情况,没有水已经枯死了。目前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是最需要水的时候,再不下雨稻田估计要绝收。”严海峰满脸焦虑。
    在有余村三组,一些村民前几年在村干部带领下“水改旱”,种起了油桃、葡萄,但是干旱导致水果减产,由于要抽水灌溉,水果成本价也涨了不少。“价格一涨,就没有商贩到村里收葡萄,去年到村里来摘葡萄的果贩们一拨接一拨,今年几乎看不到。”葡萄没人收,果农们只得自己在马路边支起水果摊,眼巴巴等着顾客。
    应对:组织干群打水井
    自2010年以来,尚市镇一直干旱少雨,连旱长达38个月,导致全镇1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全部接近死水位,3400多口堰塘80%以上干涸,10多条河流断流。
    为了抗旱,尚市镇组织动员干部群众打深井、掏河凼、拦河坝,千方百计寻找水源,以缓解农作物旱情和人畜饮水困难。
    截至目前,尚市镇已打井550多口,掏河凼2000多处,抗旱面积两万多亩,解决了1.2万人和700多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
    唐县镇:一家6口一袋水管5天
    10日下午1时许,记者驱车前往唐县镇水府庙村。车行至水府庙村村口,一位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老人正提着水桶往家附近的沟渠里打水。老人名叫万成英,今年77岁。由于年事已高,提着水桶的老人走起路来有些颤巍巍。
    万成英说,这水有些浑浊,不能吃,沉淀一下还可以洗洗衣裳,平时吃水都靠家里的水井打水。“现在水井也快干了,还要省着用,用水都去沟里提”。
    在十里村白屋脊湾村民王道胜家,一个透明的塑料水袋“躺”在院子里接受烈日的炙烤,水袋两端用麻绳紧紧扎着。王道胜说,他们一家6口要靠这袋水过5天。
    记者用手摸了一下水袋外壁,水已经热得烫手。“每次要用就用桶倒一点出来,放凉了再用。”王道胜说,现在到处都没有水,剩下的水只够用两天了。
    应对:政府协调来送水
    水府庙村村支书樊从金介绍,从4月到现在,全村自挖深水井6口,基本可以解决吃水问题。每天早上,村民会从井中抽水,将自家的小水井灌满,以供生活用水,然后再轮流抽水灌溉农田。“一天能抽150吨左右的水上来,可以灌溉3亩地。”
    唐县镇副镇长汪蕾介绍,当地缺水村可向政府申请送水,8月以来,政府已送过两次水。“3天前刚给十里村送过一次,每次送10吨,十里村10户人家按人头平分。”汪蕾告诉记者,这样长期送水也不是办法,政府也在想办法协调用水。
    新街镇:全镇用水仅靠6口井
    在新街镇刘家河畔,居民赖以生存的“吃水”河已经几近枯竭,仅剩一些污水。
    钟海东是新街镇水厂的厂长,为了抗旱,钟海东带领全厂仅有的9名员工实地考察,先后打了607口水井。
    为保障镇上居民饮水需求,钟海东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出了6口280米深的超级水井。“一口比一口深。”钟海东说,两年时间内,他跑遍了镇里的每个村子。
    “现在镇上居民用水就靠这6口井了。”钟海东无奈地说,6口深井耗资近90万元。
    在梓树湾四组,村民孙洪娥家近10亩地已全部改种成棉花、玉米、花生。孙洪娥告诉记者,村里每家都打了水井,隔天自来水能供应一次,饮用水尚且充足,但灌溉基本上指望不了。
    应对:限时供水解水困
    因为干旱,全镇9万余亩稻田仅有60%左右勉强完成插秧,有3万余亩改种花生、土豆、玉米等耐旱作物,倘若再无新的有效降雨,即便是已插秧的稻田也将面临减产甚至绝收的困境。
    面对持续旱情,目前,新街镇每天两次供水,协调镇区用水。为保证生产用水,镇区积极推广节水灌溉,另外寻找新的抗旱水源,加强现有水源的保护工作,多方调水、蓄水。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