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724779[/attach] 工作人员正在给飞机装载碘化银焰条 昨日,我省人工飞机增雨覆盖全省三分之一面积,旱情有所缓解。(记者刘大家摄) 虽然下雨了,可是广袤的土地依旧不解渴!昨日,台风“潭美”携风带雨而至,我省气象部门趁机出动,实施飞机人工增雨,这是7月23日(我省今夏罕见高温天气首日)以来首次飞机增雨,作业影响区覆盖我省三分之一的面积,助力我省抗旱。 释疑 明明在下雨为何还要增 “明明在下雨,干吗还要增雨?”昨日傍晚,武汉普降大雨,不少人有些不解。 对此,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袁业畅称,今年7月下旬以来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严重,靠老天爷“洒水”还不够,因此通过人工增雨抗旱。而且,人工增雨需要空中有“雨做的云”才能实施,所以降雨与增雨“凑到一块儿”并不奇怪。 特别是飞机增雨需要稳定、大面积的降雨云系,这也是他们从7月23日至今,守了一个月才等到机会飞机增雨的原因。 据了解,7月23日至8月23日8时,鄂东北、江汉平原大部、鄂东南局部与历史同期相比降水量偏少至少八成。近两日鄂东、鄂东南、鄂北普降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昨日我省受旱农田面积比起前日减少753.7万亩,但仍有17市州林区的70个县市区受旱农田1826万亩。 追踪 飞行上千公里帮“雨神”一把 昨日8时20分,在武汉某机场内,气象工作人员身手敏捷地将10根碘化银焰条,装在一架“安-26”运输机的播撒装置上。别小看这一米长、直径约10厘米的焰条,就是它在空中燃烧后形成碘化银烟雾小颗粒,而这些小颗粒就是凝聚核,将云中的水汽凝聚形成雨滴,最后落在地面,达到增雨的效果。 8时35分,飞机增雨首个架次起飞。起飞前,飞行路线已选定前往旱情严重的鄂北一带,主要在武汉、天门、荆门、襄阳、孝感等地上空播撒碘化银,飞机增雨可以帮“雨神”一把。 8时54分,汉口王家墩上空,飞机已在白茫茫云海内。机舱内,工作人员按下飞机播撒装置控制器上的发射按钮,机身左右两边编号为“1”的焰条就被点燃,一根可燃烧20分钟左右。9时14分,在沙洋的上空,又点燃两根焰条……在飞机返回武汉的机场前,10根焰条正好燃烧完。 10时20分降落后,工作人员马不停蹄,重新安装了10根焰条,飞机再次飞起,路线为黄冈、孝感、随州一带。 两架次飞机作业共飞行近四个小时,来回上千公里,作业影响区占到我省三分之一以上面积。据了解,人工增雨一般会在自然雨量基础上增加一两成的降雨。 亲历 在4700米高的云海“耕云” 人工增雨,被称为“云海里耕云”。确定了大致路线后,飞机先要根据雷达反馈的信息“追云”,只有追到含有丰富水汽的云,把碘化银撒在云上,才有效果。 飞行到一两千米的高度后,机舱顶部冒出白色的烟雾,让机舱一下子变成“仙境”。9时,飞机颠簸得厉害,忽如坐过山车,约半分钟后,往窗外一看,已经从云中到云端了。原来,飞机刚刚穿过厚厚的云层,爬到4700米高度的云端去“耕云”,由于云层中有上升气流,所以“爬坡”时有些颠。 往下看,层状云、积雨云一望无垠,气象工作人员不时贴着玻璃窗,看焰条燃烧情况如何,云层情况怎样。“夏季恶劣天气多,气象条件复杂,作业要危险些。比如遇到浓积云,就是俗称的乌云,这就要躲远点,因为这种云容易产生雷电。”工作人员介绍。原本飞到襄阳后继续往枣阳飞,但由于襄阳以北有强对流,不宜继续前行,于是飞机“打道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