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思路探析
思维破茧:新机遇、新思路,打造经济新核心 2011年6月9日,荆州经济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经国务院批准,荆州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11月,湖北省荆州承接转移示范区获批,荆州开发区成为全市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核心区;同月2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现场会,身披“国字号”战衣的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义无反顾地站在振兴荆州经济的潮头,成为了荆州“二次创业”的急先锋。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荆州市委书记李新华指出:“用更大的手笔和气魄打造招商平台,把园区作为支撑工业集群式发展的核心区。” 荆州的决策者们指出,要加快发展,必须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园区配套建设,提高园区软硬件配套设施,让企业进得来、出的去、畅通无阻。同时,在政策保障、产业升级、创新机制、区域合作等软件环境方面,都给予了颇具想象力的配套政策,完美释放“国字号”招牌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发展拓展空间。 结合实施“壮腰工程”,荆州开发区制定了致力高精尖、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工业行业的引进和建设的主要思路,打造融工业新城、生态新城、和谐新城为一体的产业、城市完美融合的示范区,成为荆州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产业升级:核心技术、科学布局、产业集群化 一个地区的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一定要有自己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支柱产业和核心技术。 “我们实验中心是国家级的!我们正在对出口俄罗斯的产品进行极端低温检测。”恒隆企业集团实验室工程师谢方充满自豪。恒隆企业集团上世纪90年代初从荆州起步,如今已是中国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及零部件制造领域处于领导地位的供应商。去年10月,恒隆公司又与荆州开发区签约,拟投资10亿元,新建400万台套汽车转向器项目,并将总部和研发基地全部设在荆州。 “我们是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这是我们研发的石英纤维新产品。”湖北菲利华石英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着15项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其生产的石英产品被用在“神舟”飞船上,其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荆州开发区内有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3家,省级以上科研机构5家,以恒隆、能特、长江镍业、伟特、奥达等企业为主体的机械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五大产业集群正在不断提档升级、发展壮大。 开发区“二次创业”,嫁接“三高”(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促使产业升级。如今,已经有一大批企业从沿海翩然而至,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项目组团落户开发区,荆州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一个结构多元化、项目规模化、产业科技化、区域广泛化的现代开发区已经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