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关于建设“神韵随州”的思考

2013-6-16 16:01| 原作者: | 查看: 103276| 评论: 1|发布者: 森林人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 “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幸福湖北”的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圣地车都”、“神韵随州”的发展战略。“神韵随州”,“神”在铸文化之魂,“韵”在绘山水之美,如何发挥随州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这一巨大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历史文化传承与自然生态保护的互动和谐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建设神韵随州需要秉持的理念
      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集名山、名水、名城、名人于一身,“神韵随州”的发展战略为我们诠释了“人为城之本、水为城之源、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的城市发展理念,也为我们打造襄十随城市群区域性大城市指明了方向。
      彰显文化特色,铸就城市之魂。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随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炎帝神农故里,中国编钟之乡”两张世界级文化名片,并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特殊荣誉。“神韵随州”站在文化发展的高度为随州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思维的空间,激励我们深入探寻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基因,自觉担当起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实践,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城市发展的“正能量”。
       厘清生态家底,绘就城市之美。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随州,山川秀美,生态宜人,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北有巍峨险峻的桐柏山,南有景色秀美的大洪山,还有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山,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银杏群落---千年银杏谷,有全国十大水库之一的徐家河等。近年来,随州积极进行山水城市的实践,先后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城市的生态竞争力日益加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发布的2013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随州荣登2012年中国生态城市竞争力前10名,并在内地城市排名中位居第二。
      探索发展路径,成就城市之梦。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与城市山水相互交融往往让我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城市。如广西桂林,其“景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山水城市魅力,加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我们仿佛进入了 “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的文化胜境。 “神韵随州”着眼于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能让我们更好的着力于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良性互动发展,既要注重彰显独特的山水魅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要在创造城市优美环境的同时,尊重历史和地域性文化特色、延续城市文脉,追求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从而使山水城市和文化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

建设神韵随州需要关注的问题
      建设一座神圣的城市、一座有韵味的城市、一座有品位的城市,一座美丽幸福的城市,是建设“神韵随州”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力戒城市发展中的形式主义、功利主义、机会主义,防止城市发展方向的迷失。
“失忆”与“记忆”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文化“失忆”、“失语”等现象逐渐凸显出来。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在“神韵随州”的建设中,要极力避免城市文化“失忆”现象的发生,不仅要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工作,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处理好“拆旧”与“仿古”的关系,更要防止重城市外延数量扩张、轻城市文化内涵延续这一现象的发生,从而遏制城市文化空间遭到破坏、历史文脉得以割裂等不良倾向。
      “形式”与“形象”问题。城市形象的提升离不开城市绿化工程的推进。但实践中存在的城市绿化上的形式主义,原本有提升城市形象之意,实则是损坏城市形象之举。当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建设“神韵随州”为指引,避免“景观设计就等于绿化”的认识误区,不仅要追求市容市貌作为最基础“形式”的外在美观,更要考虑广大民众作为最终受益者的内在需求,切实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形象。
      “浮华”与“升华”问题。城市不是供人观瞻的,而是让人生活的。所以,城市的发展不能轻佻浮华,而要“返璞归真”,通过城市特色发展,努力彰显城市的“识别性”,避免陷入“浮华”的城市建设怪圈,打上千城一面的烙印。在“神韵随州”的建设中,我们既要避免乱开发、乱建设、无长远总体规划等破坏自然生态景观的现象,又要防止打文化旗号,受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动,不计成本、不讲实效、盲目跟风的伪文化行为,使“浮华”的价值观在“升华”的和谐共生发展理念中得以净化,实现城市文化与生态的融合发展。<br>建设神韵随州需要坚持的思路
      如果说“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圣地车都”和“神韵随州”建设就是实现“中国梦”的随州篇。当前,城市记忆的消失、城市面貌的趋同、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文化的沉沦等城市发展难题,都是我们在 “神韵随州”建设中需要极力克服和避免的。
      凝聚文化力量,推进文化强市。随州历史文化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圣地车都”、“神韵随州”建设,实现我市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资源强市转变。通过深入挖掘我市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曾随文化、季梁民本文化、大洪山佛教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为彰显我市独特的文化魅力提供坚实的路径保障;通过切实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加快推进“中国编钟音乐之都”等文化项目建设,为繁荣我市文化提供高效的市场平台;通过整合我市文化资源,借助于“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等节庆举办,加大文化宣传力度,为我市文化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传播载体。
      依托生态资源,打造山水城市。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把城市花园化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随州丰富的生态资源,追求城市的自然美。要以“三城同创”为契机,加快创建全省城市管理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步伐,在一河两岸风光带、白云山森林公园、迎宾大道、交通大道等景观带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城市;要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大力整治城市水系,使城市环境得以持续改善;要充分利用我市山水资源,加大景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和谐共生,提升城市品位。城市是地方形象的“名片”,是人们生活休闲的乐园。时代在进步,需求在扩张,这需要我们大力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努力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在城市绿化的过程中,要处处体现文化的品位,把城市特色文化融入园林绿化。随州的文化公园、神农公园都是非常成功的范例,老百姓在公园中享受负氧离子、绿色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受到文化的熏陶;要注重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融。积极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将多姿多彩的随州地域民俗风情景观与洁净优美的原生态自然风光融合起来,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和谐发展;要注重文化产业与生态产业的交融。在发展文化项目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风情体验等特色生态农业经济,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打造生态产业链。
                                              (作者分别系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讲师 、法学硕士)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ccbkujb 2013-8-27 16:23
这个口号真的有待商榷,听起来拗口,解释起来费劲。估计又是一阵风,过几年换个领导就不又要改了。

查看全部评论(1)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