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

2012-12-25 11:09| 原作者: | 查看: 102003| 评论: 0|发布者: 随州网

根据中共随州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原则通过的《中共随州市委关于制定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制定《随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全市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随州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的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市委的战略部署,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增长质量高于、经济效益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年轻的随州市走上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这一时期,是随州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随州发展最好最快、社会民生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或超额完成。

1、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8%2010年达到401.66亿元。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7.041.831.2调整为21.645.233.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粮食连续8年增产,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星农业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随州成为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银杏之乡、中国蕙兰之乡。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4%2010年达到142.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98家。服务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2010年达到133.43亿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8%2010年达到198.4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5%2010年达到9.53亿元。

 2、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9.9%,五年投资总额达81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22倍。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铁路、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武康铁路增建二线随州段、京广铁路信阳至陈家河广水段改造工程和汉十高速随州段、随岳高速随州段建成通车,麻竹高速随州东段顺利推进,境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3公里。电力、能源、水利、通讯事业快速发展,物流运输畅通发达,随州已成为鄂北重要的枢纽城市。

3、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提高,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两基”教育任务提前完成,通过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危房改造,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基础教育继续巩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7%以上;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明显,随州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医疗质量稳步提高,依法、科学、果断处置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传输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3%。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基本实现总量动态平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定标准,大气环境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基本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到2010年末,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到87.8万人次,五年累计新增扩面1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7%;五年累计新增就业9.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4、改革开放阔步前进。企业改革、大部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财政管理“四项制度”改革,纪检监察机构综合派驻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投融资及各项社会事业改革顺利推进,构筑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基础。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利用外资规模比2005年增长1.67倍,外贸出口比2005年增长4.43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5、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经营城市,随州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主城区东进南扩,“一河新景,两岸新城”形成,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3平方公里,人口43万人。文峰都市花园、碧桂园、滨湖湾、世纪外滩等一批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老城改造、供水管网、天然气利用、神农公园、滨河体育公园、凤凰酒店、神农大剧院、博物馆、内河治理、白云湖水库、市民中心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城市整体功能不断提升。持续推进“三城同创”,随州跻身全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城市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城市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大幅提高,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标准,随州正向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大踏步迈进。新农村建设强力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行政村基本实现公路、广播电视、文化室、卫生室等全覆盖,随南和广水北三镇成为新农村建设亮点。

6、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到2010年末,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279元,是“十五”末的1.9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0元,是“十五”末的1.49倍。落实了廉租房制度,农村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和城市低保人口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网络。

7、区域优势逐步显现。围绕打造“鄂北区域经济中心、新型文化旅游胜地、国家专用汽车名城、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强化区域竞争力,随州正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的“门户”城市和“节点”城市,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蕙兰之乡的魅力进一步彰显。

8、人气指数显著提升。围绕擦亮“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两张文化名片,打造“鄂西圈”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高规格举办了两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全面提振了城市的人气、品牌的名气和干群的士气;突破性推进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建设,炎帝神农故里、玉龙温泉跻身国家4A级景区;旅游接待条件明显改善,一批镇、村被评为全省旅游名镇、旅游名村。201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59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85亿元。

9、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两票制”选举、“两会制”决策等基层党建品牌叫响全国,社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以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影响广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普遍提高。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明创建生机勃勃,涌现出一大批全省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城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