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主要目标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力争“两个高于”,实现“六个翻番”。即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十一五”增长水平、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外贸出口实现翻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十二五”末达到800亿元以上,力争挤进千亿元俱乐部,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五年累计投资达到2987亿元以上,力争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7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以上,达到 320 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3 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 1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以上,达到43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倍;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15.3亿美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一、二、三次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调整为15:47:38,努力实现“六个提高”。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分别提高到38%和35.5% ;R&D经费支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1.5% 以上和12 %左右;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 ——和谐建设取得新进展。重视教育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十二五”末,实现“六个达到”。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省定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深入推进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继续抓好事业单位、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国有及集体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和流通体制改革,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得到加强;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吸引外资能力逐步增强,利用外资规模持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至“十二五”末,实现净增就业、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增加”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三个基本覆盖”。五年累计净增就业人数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748元,力争突破26000元,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增长10%;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率、医疗保险率和低保率分别达到95%、95 %、100%。第三章 实施工业兴市主战略。 高举工业兴市大旗,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和龙头作用,牢固树立工业兴则随州兴、工业强则随州强的理念,坚持把“工业兴市”作为加快随州发展的主战略,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资源与产品对接,项目向园区集中,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900家,上市公司达到2家以上。 第六节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1、坚持以特取胜,发挥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形成以专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风机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特色鲜明、贡献突出的地方工业体系。1、建设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深化省部合作共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机制,全力建设湖北专用汽车产业园和湖北专汽产业的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国重汽、中国恒天、厦门重工、三江航天、湖北三环、广东富华等一批著名大企业集团重组本土企业的示范效应,再积极引进一批“中”字头、中国500强和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与我市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提升我市专汽产业的战略地位,力争5年内打造2个百亿元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市地处“汉十”汽车工业走廊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提高专用汽车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按照产业集聚、分工协作、做专做精、争创品牌、扶大扶强的思路,加速发展专用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以恒天汽车、东风随州专汽、重汽华威、三江航天、程力集团等企业为龙头,提高产品档次,扩大整车生产规模,打造随州专用汽车的品牌优势;以齐星公司、东风车轮、楚威车桥、全力铸造、奥马专汽、华龙车灯等企业为骨干,加快发展车身、车桥、车轮、车灯及关键零部件,力争在各种总成的开发生产上实现突破。到“十二五”末,整车生产突破20万辆、车身10万台、车轮1000万只、各种汽车铸造件100万吨,汽车机械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把随州建成名符其实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全国一流的专汽模具加工中心、全省重要的专用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 2、建设中国风机名城。充分发挥广水风机的品牌和市场优势,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大型风机企业,加快资源整合,培植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延伸风机产业链,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核心品牌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市场占有率,把风机制造业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板块。力争到2015年风机产量突破2万台(套),产值超过100亿元,支持广水市建设“中国风机名城”。 3、建设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粮食深加工、肉禽制品深加工、食用菌深加工、果蔬微粉及果蔬饮品深加工、蜂产品深加工等,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重点支持三友食品、神农生态、裕国菇业、同星农业、集蜂堂、鸿发蜂产品公司、长佳蔬菜公司、炎帝农业科技公司、大自然农业、新光生态农业、玉斌食品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培植食用菌、蔬菜、小龙虾、猪禽蛋和蜂产品五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培育2家农产品出口过1亿美元、2家出口过5000万美元、4家出口过2000万美元、5家出口过1000万美元的大型出口企业,12家以上企业跻身全省农产品出口“1515工程”,3家以上企业跻身全省农产品出口加工“十强”;创5个出口农产品知名品牌;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4.5亿美元。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使技术装备更加先进,特色更加鲜明。提升纺织服装生产加工档次,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钰马纺织、兴发纺织、澳门纺织工业园等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鼓励和引导医药生产、销售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施联合重组,支持以健民随州药业、鄂北制药、广仁药业等为龙头的一批医药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支持炎帝神农中药百草园公司50000亩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和10000吨中药饮片厂建设。加快发展化学工业,重点发展农用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不断提高化肥、磷类专业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民爆产品、阻燃剂、L-乳酸、甲基锡等产品的产能及市场占有率。支持以威龙食品为龙头的一批粮食深加工企业和以三友食品为龙头的一批食用菌加工企业加快产品精深开发、积极开拓市场。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和食品加工3个100亿元传统产业集群。 第八节 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大风电场、生物质发电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多晶硅上下游项目和关联企业的引进与发展;加快武大光子随州科技园有机硅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液晶显示和动力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通讯电子、消费电子及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鼓励波导公司抓好产品转型,支持泰晶电子上市扩张;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农药、肥料、饲料等生物产业,力争“十二五”末建成全省重要的光伏基地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 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按照建立大、中、小企业成长梯队要求,强化政策扶持,大力推进企业结构升级,突出抓好“四个一批”。通过改善创业环境,加大招商引资,推进全民创业,“催生”一批新企业。“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注册工业企业800家以上。通过对有望“进规”的企业和项目进行分类排队、跟踪服务,“培育”一批规模企业。“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以上。选择一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和项目,在技术改造、人才培训和投融资方面,给予支持,“助长”一批中型企业。“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亿元企业20家以上。坚持引大靠强,推动并购重组,支持企业上市,“扶优”一批小巨人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打造2家过100亿元、1家过50亿元、6家过20亿元、10家过10亿元的行业龙头、产业骨干、产业集群的“领头羊”企业。 第十节 加快工业平台建设。 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按照“壮大市本级,发展县市区”的总体要求,加快开发区和各种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支持市经济开发区拉开发展框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加快湖北专用汽车产业园、齐星华裕工业园、晶星光伏产业园、随州市化工园区建设,尽快形成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光伏电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一区多园”的格局,打造全市核心工业区。支持曾都、广水、随县开发区立足现有基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产业聚集园区。坚持一镇一业,积极推进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10个左右产销过20亿、税收过亿元的工业强镇。依托开发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加快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多种形式的创业园建设,为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和全民创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