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推进城镇化。 把推进城镇化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破解“三农”问题、统筹区域城乡发展、扩大内需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走随州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着力构建一主两翼、三足鼎立和多点布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转移农村人口70万人以上,力争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以上,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1、加快发展随州主城区,实现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按照自愿、有序、分类、统筹、稳健的原则逐步推动人口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进一步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重点从城区东南角淅河镇延伸至西北厉山镇,建成20公里的“专汽走廊”,使随州经济开发区、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通过“工业走廊”连线成片发展;不断丰富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特色内涵,持续开展“三城同创”,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以及环保模范城市,真正使随州成为宜居的家园和创业的乐园,以独特魅力自立于襄十随城市群之列。五年累计投资590亿元以上,全力推进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停车场、菜市场、给水、排水、燃气、环卫、园林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继续拉开城市骨架,通过拓展城东新区、完善城南新区、提升老城区,构成“四纵十横”交通路网,形成三区互通、功能互补、协调互动的城市格局。到“十二五”末,随州主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60万左右,实现随州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跨越。 2、高标准建设县级城市,建成各具特色的市域副中心城市。按照全省最好、全国一流和宜居、宜业、宜游的目标,坚持50年不落后的标准,突显“古、全、美、新”四个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随县新县城;加快广水城市建设向新区拓展步伐,加大对广水老城区改造力度,提高城市容纳空间和发展水平,到2015年广水城市人口达30万人以上,发展成为初具特色的中等规模城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向中原城市群辐射的支点。 3、打造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人口、项目、产业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重点镇、特色镇;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带动、示范引导,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培育洪山、殷店、长岭、杨寨、洛阳、淅河等6个省级重点中心镇及小林、环潭、郝店、马坪、府河、何店、长岗7个省级特色镇,对洛阳、三里岗、郝店等3个省级试点镇进行提档升级,力争到“十二五”末,3万人口以上的建制镇由6个增至15个;全市乡镇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100%;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每年新建15个左右的农村新社区或中心村,2015年实现市郊和建制镇周边村庄农村新社区建设全覆盖,全市建成100个“宜居村庄”;加大“楚天杯”、“神农杯”创建力度,推行迁村腾地,集约节约土地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第十五节 建设新农村。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随南、广水北三镇新农村试验区建设为示范,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点,制定镇、村发展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 1、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挖掘农业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和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其他服务,使农民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获得更多收益。鼓励优势农产品出口。开发农业新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引导富余劳动力异地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提高到4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现有村办企业厂房、鱼池、林场等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结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低产林改造等积极兴办一批农业项目。鼓励村集体将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探索集体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与工商企业的对接,通过共建发展项目增加集体收入。 2、改善农村面貌。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广播电视、安全饮水、沼气建设。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逐步实现通村公路可循环;有序开展民房建设和村庄整治,新建改建农房10万户,改造农村危房2万户;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提高农村宽带信息网络覆盖面和使用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以实施农村环保“四两”(两清、两减、两创、两治)工程为重点,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力度,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927个村庄的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使一般村达到一级标准,示范村达到二级标准。 3、培养新型农民。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努力构建“财政投入引导、农民投入主体、信贷投入助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继续贯彻落实“三个高于”的要求,持续增加投入总量,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障农民承包地用益物权,切实调动农民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深化农村金融保险改革,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三农”;继续做好水稻、能繁母猪等政策性保险,逐步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态环保、农村服务体系等领域。坚持规划引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县(市、区)为单位,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六节 推进城乡一体 1、引导各类公共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乡镇流动。完善并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六个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发展,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乡镇流动。鼓励城市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向农民搞好服务,城市企业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城市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城市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向乡镇延伸,城市投融资平台为辖区乡镇建设筹集资金,城市社会资金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各类人才到乡镇服务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社区)任职,城市人才到乡镇建功立业。支持曾都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支持争创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突破。 2、优先支持中心镇、特色镇加快发展。加快中心镇、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扶持中心镇、特色镇做大做强做特。逐年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中心镇、特色镇重点予以支持。中心镇、特色镇建设用地计划由国土部门单列优先安排解决,其建设用地的出让金重点用于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设立镇级市,扩大土地使用权、财政支配权、行政审批权和事务管理权,建立城镇管理综合执法队伍、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完善城镇功能。 3、鼓励公益设施向乡镇延伸。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布局,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确保农村校舍安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到农村设立网点,抓好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商贸流通设施水平。积极推进城市公交、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向周边村镇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完善为民服务代理制,健全县乡村上下联动、功能完善、运转有序的为民服务工作体系,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