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随州网 首页 生活 其他 查看内容

咱们的女支书——记曾都区万店镇新东村女支书王三菊

2012-12-25 14:31| 原作者: | 查看: 103845| 评论: 0|发布者: 随州网

中国随州网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石守京


编者按:
    曾都区万店镇新东村,近年来在村支书王三菊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追赶型、跨越式、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明方批示:“女书记带领支部一班人,在老促会、驻村单位支持帮助下,为民办实事兴生产,精神可嘉,成绩很大。”他要求有关部门认真挖掘总结推广经验。本报今日报道其事迹,供各地借鉴学习。


    在曾都区万店镇与随县殷店镇交界的地方,有个新东村,山多田少,土地贫瘠,曾是经济落后、上访人数众多的“皮球村”。2005年之后,这里开始发生着变化:水泥路通到村了,村卫生室建起来了,山上种起了油茶、核桃,老百姓生活渐渐好了,不爱上访了。
    这一切改变的发生,源于一个人——该村村支书王三菊。
    自从她当上村支书,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就成为她最大的心愿。几年来,她带领乡亲们修通村公路、建泵站、挖当家堰,还带领村民开发油茶、核桃基地,发展袋料香菇,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2850元,上升到如今的7900元,老百姓生活环境好了,个个都对这位女支书竖起大拇指。


1、“众心捧月”拥护女支书
    新东村是由石河村和光四村合并而成,耕地2315亩,山场2.5万亩,辖6个村民小组,377户,1410人,是典型的山多地少的地方。2005年以前,由于经济落后,治安混乱,上访不断,新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中东地区”。2002年,村里选举,村民竟把投票箱扔进了堰塘。
    2005年11月,新东村再一次换届选举,长年受贫困之苦的村民急切希望有一位能干的村支书,带领他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村里第一个外出打工、开办过当地第一家百货商店、第一家粮油交易所、小山沟里的第一个万元户王三菊进入村民的视野,她以高票当选,可谓是“众心捧月”。
    新当选的她,立志带领村民致富。她在市、区老促会的帮助下,狠抓班子建设、制度建设,她向村民承诺:公开村务,晒村账本,以身作则,依法公正,一碗水端平。
    新东村靠近河边,每年插秧都要靠泵站抽水,全村256户的田地需要抽水,可收取抽水费成一个老大难。村干部白天去是一把“锁”,晚上去不开门。王三菊得知后,经过调查发现,群众不是不交,而是对“田多田少一个样、交与不交一个样”有意见。她当即向村民承诺,抽水费先由村委会垫付,再根据田地核算到人,并张榜公示。4组的村民刘有礼看到公示后,主动上门交了5亩田地的430元抽水费,“钉子户”就这样被拔掉了。“不要你们上门收,是因为你们办事服了我,我也服你们。”刘有礼对王三菊说。
    还有一回,王三菊的一个亲戚参与岳父与邻居的山场纠纷,仗着王三菊的“势”大打出手,将人打成了轻伤。受伤者想着,这回算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忍了算了。王三菊知道后,找到这个亲戚说:“既然是亲戚,就得支持我的工作,都跟你这样不就乱套了,要是你把我当亲戚,就上门给人家道歉。”看着王三菊强硬的态度和在理的话语,这个亲戚照办了。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解决好了,受伤者逢人便说:“王书记是把我们当做亲人看待,我们不会再受委屈了。”
    正是她一心为村民着想,一碗水端平,所有的村民都服她。王三菊被评为随州市优秀党员、扶贫开发先进个人,并上报省里表彰。

2、民生工程为民谋福祉
    经过王三菊的四处奔波,新东村的脱贫致富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2010年10月,新东村的扶贫开发整体推进会召开。一时间,新东村吸引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眼球,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收到了940多万元投资。
    为了把这笔钱用好,王三菊与市区镇老促会确定了10大民生工程,旨在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环境。
    过去人们乘车到新东村,路面凸凹不平,沟沟坎坎颠得人骨头都要散了。村民们更有切肤之痛,每年都有不少人在这条路上翻车受伤。2009年,2组村民吴章菊和丈夫一起开着手扶拖拉机去卖粮,行至半山腰翻了车,摔断了左腿,花去医疗费2万多元。王三菊抓住国家实施通村公路建设的机遇,四处求援,短短几年时间,修了12公里通村水泥路,现在都是晴雨通车的畅通路。
    拦住新东村去路的还有一条河,一到夏季涨水,村民就只有“望河兴叹”。2000年至2009年,因急事勉强渡河出事故死了2人。为了彻底消除这条 “天堑”,王三菊多方“化缘”,在驻点单位、扶贫办等帮扶之下,硬化扩宽了150米长的漫水桥。
    虽然新东村临河,但水利设施薄弱,一直制约着村里农业经济发展。在王三菊带领下,村民们齐心合力,修建泵站3座,高标准硬化渠道1500米;新建大型当家堰2口,整修堰塘35口,除险加固白虎冲小(二)型水库一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00多亩,保障1800亩农田灌溉用水。今年随州遭遇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但新东村应插秧1600亩,实插了1400亩,不仅保插,而且保收,增产粮食145.6万斤,增加收入196.3万元。
    这7年来,新东村整修村党员群众活动场所,建起了藏书4000册的农家书屋。村民王宏涛,从书上学会了种袋料香菇,每年种3000袋,收入30000多元。打大饮水井3口,为3个村民小组、460人安上了自来水管,结束了无水饮或饮污水的历史。“我总算是服了,往年,湾里50%以上的人一到夏季就会患肠道疾病,还有20多人长年患有结石病。自打有了自来水后,患肠道病的没了,结石病的也少多了,今年还有青年体检合格应征入伍”村民黄世青感慨地说。
    农电改造2万米,解决了用电难的问题;延伸通讯互联网络1.2万米,村民们足不出户,在家上网购物,网上销售土特产品;建起了村级达标卫生室,增加了检验设备,村民疾病可检查、检验,小病不出村成为现实,每年为村民节省费用30多万元;修建了6个垃圾池;建起了村民活动广场,5组村民黄光辉当起了“教练”,教村民练舞、锻炼身体;建起了移动电信接收塔,手机用户由500户,上升到现在的1000多户。
    十大民生工程,让村民出行方便了,生活环境好了,切实是为民谋福祉。


3、产业开发带领村民致富
    新东村地处边远山区,最大的优势是山场面积大,但多年来这些优势却因管理不善得不到发挥,同时因山火频发,每年用于村民扑火的补助不少于2万元,山场竟成了村里沉重的包袱。
    王三菊反复听取了他人意见,在各方的帮扶下,发挥通村公路交通便捷的优势,确定了“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开发荒山、兴办产业、致富人民”的总体思路。
    利用山场资源兴产业,确定 “1000亩山场租赁30年交7万元租金”的条件,对外出租山场开发植树。企业家沈能家看到优惠政策后,主动上门与村委会签约,出资400万元开发1000亩荒山植油茶。项目开建后,从开挖用工、雇用机械到植苗、浇水、锄草、除虫、防病等,为本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村民们年打工收入40多万元,喜得合不拢嘴。一组的黄四海家里不算富裕,受聘当了茶园管护员后,月收入600元,他还利用山场养羊100多只,一举成了全村富裕户。
    外商的成功开发,大大激发了村民们开发荒山的热情。村民陈宏斌、刘建波联合开发了500亩种植核桃,村干部们开发了1000亩油茶,并部分套种了药材、花生等。现如今的新东村,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村民参与管理年收入120多万元,山场成了农民致富的聚宝盆。
    新东村鼓励村民利用水资源养鸭、养鱼,现有水面700多亩,养鸭、养鱼户已发展到10户。村民黄坤能用自已的7亩责任田,换了15亩水面,投入5000尾鱼苗,年收入4万多元。养鸭3000只,日产鸭蛋2000多枚,年收入15万多元,共计收入19万元。利用山场养羊,养羊户已发展到8户,其中100只以上的有7户,户年均收入6万元以上。利用路边发展养猪,现养猪大户有4户,年出栏都在百头以上,收入20多万元。利用树枝粉碎种袋料香菇,全村现种袋料香菇30万袋,黑木耳10万棒,年增加收入400多万元,是3年前的10倍多。
    同时,王三菊动员新东村的村民勇敢走出去,组织319个富余劳力外出打工,年打工收入l200多万元。村民黄世元一家6口,4个壮劳力,种着5亩责任田,年收入仅9000多元。2011年,家里2人出去打工,年收入6万多元,一下成了富裕户。他逢人便说:“思路一变出路广,财源广进滚滚来。”
    在王三菊的带领下,新东村走出了一条硬化公路交通系带子、水利建设自流灌溉收谷子、山上植木本油料树戴帽子、利用条件养猪羊鸭子、粉碎树枝种香菇木耳抓票子的“五子登科”的辉煌业绩。


路过

鸡蛋

雷人

握手

鲜花

最新评论

热门资讯
公益志愿
    一周热门团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