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
六、关于主要任务 《规划》提出今后3年,电子信息产业要重点围绕9个领域,实现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突破战略性核心产业,通过新应用带动新增长三大任务。与“十一五”规划不同,《规划》提出的三大主要任务并未对电子信息产业所有领域进行全面部署,主要是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主线出发,根据行业特点,分类提出产业调整和振兴的基本路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在专用设备仪器、电子材料等方面,还将与装备制造等行业的调整和振兴进行有机衔接。 一是加快计算机、电子元器件、视听3个骨干行业的结构调整,确保产业稳定增长。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都具有1.5万亿元以上的产业规模,视听产业加工制造规模大、产业链长,三大领域的销售收入和从业人员占全行业的60%以上,是实现稳定增长的关键领域。当前三大行业的转型发展都面临较大挑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稳定增长。 我国计算机年产量占全球40%以上,2008年我国计算机产量1.36亿台,其中1.08亿台出口。但我国企业的研发和设计能力普遍较弱。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计算机市场持续低迷,国内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为此,《规划》提出增强计算机产业竞争力,重点提升产品研发和工业设计能力,同时要积极拓展个人消费市场、农村市场、行业应用市场,以及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计算机和其它计算机外部设备。 电子元器件是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在该领域具备规模优势,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呈现“大进大出”现象,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而国内整机发展急需的高端核心元器件又长期依赖进口。国际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对电子整机产品的消费预期降低,元器件企业出口订单也随之大幅减少。《规划》从用好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当前电子元器件发展的两大任务,一是围绕国内整机配套的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二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保持我国电子元器件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视听产业的发展与居民消费市场关系最为紧密,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视听产品生产国,也是全球重要的视听产品消费市场,特别是占视听产业规模70%以上的彩电工业,一直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我国彩电产量9033万台,占全球44%,其中出口4956万台。《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视听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任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电视、电影的数字化进程,以网络和内容的数字化升级带动产业链的整体跃升。二是加快推进产业整合,既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整合,也包括整机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整合的重点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三是加快产品创新,促进数字家庭和新兴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 二是在集成电路、软件、新型显示器件三个核心基础产业领域争取实现突破,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能否在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三个核心基础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当前国内外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机遇,科技重大专项酝酿新的突破,只要集中优势力量,加快战略性大项目建设,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就有机会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集成电路是战略性产业。经过几年发展,我国在各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但在芯片制造工艺水平、芯片设计能力和装备支撑体系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以来,全球半导体行业竞争激烈,国内外市场波动很大,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新的挑战。《规划》提出要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科技攻关与大项目建设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与推进企业联盟相结合,重点突破先进芯片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等关键环节。 平板显示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显示领域的技术革命,我国彩电工业由于受平板显示面板环节制约,转型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规划》提出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实现大尺寸显示面板生产工艺、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玻璃基板制造等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逐步完善新型显示产业体系。 软件是信息化的灵魂,软件产业发展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十一五”以来,我国软件产业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增长引擎,但我国软件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规划》提出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坚持技术创新、应用带动和产业集聚式发展,实现软件产业的新跨越。 三是以应用带发展,在新一代通信系统、信息服务、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三个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的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应用带动,培育新的增长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一步融合给电子产品和技术带来潜在市场需求。要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在通信设备、应用电子、信息服务业等领域以新应用带动产业新增长。 新一代网络建设是当前加快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契机。未来几年,我国抓紧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这不仅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需要,也是应对危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措施。信息网络的升级,将有效带动系统设备、信息终端、软件和相关内容服务的大发展。 信息服务业已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增长引擎,也是新增就业岗位,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行业之一。《规划》提出加快培育信息服务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从政策引导、专项扶持等多个方面鼓励企业的业务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同时积极引导政府和企业的信息服务外包,支持中小信息服务企业的创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满足产业国际化发展要求的支撑服务体系。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体现。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发展的老路,必须高度重视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都为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广阔空间,为此,《规划》在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提出三个方面的增长点,重点在于抓住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机遇,加快发展新兴的应用电子产品,壮大相关服务产业。 七、规划六大工程的主要内容 《规划》提出实施集成电路升级、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数字电视电影推广、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等6项重大工程。重大工程项目选择将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对电子信息产业稳定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完全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和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很难完成,需要国家重点支持;二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国内外潜在市场需求旺盛,具有市场前瞻性和技术先进性;三是项目前期条件成熟,可开工建设,并能切实起到带动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作用。 (一)集成电路升级工程重点支持骨干芯片制造企业生产线改造升级,推动整机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的联合重组,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工程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的大尺寸TFT-LCD、PDP面板生产线建设,支持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相关配套元器件和材料,支持整机模组一体化设计。 (三)TD-SCDMA等第三代移动通信产业新跨越工程,在TD-SCDMA等网络建设和业务创新带动下,构建完善的TD-SCDMA等产业链,重点支持系统、终端、芯片及测试设备产业化,支持相关应用示范、业务创新和检测能力建设,推动TD-SCDMA等后续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四)数字电视电影推广工程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全国覆盖和数字电影的推广带动,完善数字电视电影产业链,支持相关公共支撑体系建设。 (五)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工程支持计算机产业创新能力和设计研发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和自主技术产品,通过宽带下一代互联网、光纤接入网的建设和商业应用带动关键设备、软件及移动多媒体终端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六)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工程将加强软件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推广,培育新兴服务模式和业态,使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加快成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八、关于保障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高风险、高投入特征明显,在发挥市场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政策扶持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举措。《规划》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7项政策建议。包括:落实内需拉动、加大国家投入、出台扶持政策、改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提出的政策措施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已有政策的落实。如数字电视产业政策、家电下乡、政府采购以及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对产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重点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结合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实际需求,明晰落实方案,加大支持力度,加速实施进程。二是抓紧完善和尽快出台的政策。如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光伏发电和半导体照明推广应用的措施等。这些政策措施既包括已经酝酿多时的战略性产业的支持政策,也有可以实现扩大内需和节能减排双赢效果的扶持措施,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推动相关工作。三是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应对危机的一些专门措施。如加大国家引导资金投入、适当加大部分电子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建立国家重大工程的协调保障机制、支持企业并购重组等。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带来的困难是空前的,保持产业稳定增长的压力很大,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产业振兴规划不是搞贸易保护主义,政府出台的应急措施也将在WTO框架下,本着公平、透明的原则,惠及在华发展的所有企业。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剧,国家还将视情况调整各项措施的支持力度。 九、规划的落实 国务院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区按照《规划》要求,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抓紧落实,确保取得实效。《规划》落实,要特别注意4个问题: 一是各部门和地方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各地方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定具体落实方案。落实方案既要严格贯彻《规划》的思路和原则,分解落实重点任务,做好重大工程的衔接配套。同时,要根据地方产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提出与当地产业结构、产业发展阶段和区位比较优势相符合的针对性的措施。 二是《规划》落实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规划》落实中,要防止趁产业振兴之机,大干快上低水平项目,防止项目重复建设和不合理布局。企业要根据《规划》方向,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三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一方面,加强部门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工作。加强对关键行业、骨干企业、优势产业集群的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有关部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产业联盟在资源整合、产业链配套、行业动态分析等方面的作用,提高规划执行效率。 四是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根据企业需求,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效率,着力完善投融资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全社会力量努力实现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