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冯家园 通讯员 汪小华
2012年,对于随州城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市委市政府对随州的城市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州要实现中等城市向区域性大城市的跨越。这一跨越的目标是实现“双百”——百平方公里、百万人口。 2012年,随州城市发展为“双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市政府批准的市政建设重点项目共25项,其中新建7项,续建8项,改造3项,重大节庆活动配套工程5项,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2项,总投资约13.65亿元,项目之多、投资之大、任务之重、招商之难均创历年之最。 2013年“两会”前夕,记者探访了部分市政建设重点工程。 25项工程全部启动
2012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壬辰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随州市三级干部大会等重要活动在随州举行。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我市顺利完成迎宾大道及炎帝大道综合整治项目、神农大道滨湖风光带二期(316国道-新大坝)建设项目、白云大道滨湖风光带工程、绿荫道与小游园建设工程,及部分市政排水设施维修工程。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看了我市城市建设后认为:随州城市建设有品位,文化建设有内涵。
保障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省政府2012年下达我市保障性住房任务8960套(户)。全市各级共募集资金5亿多元,落实保障性住房9829套(户),超过任务9.7个百分点。其中新增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503户,占年度任务的100.2%;落实实物建房8326套,占年度任务110.6%,竣工保障性住房4422套,1850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喜迁新居。 目前,市政府批准的25项市政建设重点项目工程已完成7项,其余的均在加速推进之中,各大市政建设工程现场,有的是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有的是环境优美、宜居宜人。 项目一 滨湖体育运动场
滨湖体育运动场是2012年的城市建设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工程位于波导大桥东侧,是滨湖体育公园的一部分,为综合性小型乙级体育场。体育场主体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罩棚采用轻钢结构,建筑最高21米,看台座位总数2万个。工程计划总投资2.5亿元,建设工期2年。滨湖体育运动场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功能,提升城市形象。 该工程2012年6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后,建护坡、打桩、浇筑承台等工作有序地开展着。2012年12月31日上午8点半,零下几度的气温让地面上都结了冰,记者来到工地上时,地面上还留着霜晶,看着都让人感觉到冷。在工地的东边,两台打桩机已开始工作,地基被挖到了2米多深,很多基桩已经打到地底下。沿湖的坡岸已经浇筑了大半,形成了一条环湖路。现在是打桩等基础性工作阶段,工地建筑工人不多,只有打桩机的声音振耳欲聋。 “现在一天能打多少根?” “一天可以打30根。”负责打桩的随州岩土工程责任有限公司一位高姓师傅说。 “元旦放假休息吗?” “不休息,趁着天晴打桩,争取早日打完。”高师傅说。 据悉,滨湖体育运动场地桩需要打780多根,现在已经打了450余根。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做的主要是基础性工作,春节前将打完所有的地桩,安装4台塔吊,并完成北区、西北区的承台工程。工地元旦期间也不放假,加班赶工期。 据悉,今年工程的主体将全面建设,形成体育运动场的雏形。届时,随州又多了一座地标性建筑,随州也将正式告别没有体育运动场的时代,市民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项目二 随州文化公园
随州文化公园作为2012年的续建市政工程,一直是市民关注的热点。
随州文化公园占地920亩,总投资5亿元,是随州近年来投资最大的市政工程。公园集文化、休闲、旅游、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着力打造以展示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季梁文化、隋文化为代表的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随州文化大观园。公园建成后将增加60多万平方米绿地,可为城区50万人口人均增绿1.2平方米,可容纳万名市民同时游玩。 记者在现场看到,文化公园的东、西园的雏形已经形成,人工湖里还蓄了不少的水。两园里的路已经形成,桥梁的主体全部完成,绿化也大部分到位。由于前两天刚下过雪,化雪后工地上很泥泞,机械车很容易打滑,听不到往日轰隆的声响。在西园的阙楼施工工地上,几名工人正在5米多高的楼上绑着模型。 “冷不冷?” “冷,手冻得疼,现在天晴多做点,工程就可以早日完工。”张师傅回答道。 市委书记刘晓鸣在调研文化公园建设时指出,要把文化公园建成一流的园林、一流的景观,要保证在2013年“五一”开园。据了解,随州文化公园已经完成了人工湖、广场、桥梁主体、阶段性的绿化景观、驳岸工程、路网等八大项目。 市园林局副局长张云亮说,春节前将完成东园的膜结构、桥梁栏杆装饰、绿化落叶乔木灌木的种植,完成部分广场的铺砖、停车场的建设等工程;推进仿古一条街、神农坛、雕塑一期等工程,启动雕塑二期工程;4月15日前,仿古建筑、神农坛等主体基本完工,所有的市政基础性工程全面完成,包括绿化、亮化等;5月1日正式开园迎宾。 项目三 城南垃圾处理场
上月24日,城南垃圾处理场进入试运行阶段,它的运行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零的突破。这是我市2012年建设完成的一个重点工程。
城南垃圾处理场位于南郊办事处响水桥村,距市中心约12公里,人口密度小,日处理垃圾480吨,使用年限15年。 记者在现场看到,硕大的垃圾填埋区呈人字形,全部被白色的长丝土工布所覆盖,在太阳的照射下有些晃眼。在填埋区一角,有一条车辆倒垃圾的通道,下面堆放各种垃圾。在填埋区的下方是一个净化池,净化池的下方是处理车间。 “污水经过处理车间处理后,流出来的水就像自来水一样,很洁净。”垃圾处理场的有关负责人李朝奎表示。 据了解,该垃圾填埋场底部选择1.5mm厚的HDPE膜复合防渗,防渗系统稳定。同时,利用管道将渗滤液收集起来,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针对臭气污染问题,我们会在垃圾处理的时候进行分层填埋、消毒和覆盖,对气体进行有效控制,防止二次污染。”李朝奎说。 与烟墩包垃圾处理场原始的填埋方式相比,此处将采用卫生填埋处理方式,利用污水处理技术和臭气回收措施,有效解决填埋式垃圾场带来的地下水污染、污水处理和空气污染问题,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当前,城南垃圾处理场只接收南郊、城南新区的部分垃圾,待烟墩包垃圾处理场封场之后,随州城区所有的垃圾将填埋于此。 项目四 花溪河改造
2012年,随州城区又多了一个“小游园”,那就是花溪河青年东路段。 记者在这里看到,河两岸垂柳婆娑、翠竹摇曳、绿草如茵,彩砖铺设的人行道干净整洁。河道内侧用石头建造的沟墙整齐划一,河床上绿色的生态砖与清澈的河水交相辉映。河道一角用水泥砌成的凸出部分,里面安装的是污水收集管道。站在桥上,看着潺潺的流水,随水漂流的水草,还有河两边的花草,让人觉得仿佛到了乡间小溪一般。 花溪河是随州城区主要排污和泄洪通道之一,河道一度淤泥堆积,污水横流,成了一条臭水沟。“以前压根不想到这儿来,垃圾、污水混杂在一起,臭气熏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刘学兵说。 2011年10月,花溪河改造全面启动,我市投资5000万元全面治理花溪河。2012年6月4日,全长近4000米的花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竣工。工程铺设截污干管1700米,埋设支管800多米;拆除或修复挡土墙3700立方米、护垫4500余平方米,平整河床1.9万余平方米;两岸人行道硬化、绿化,安装栏杆、路灯;局部地段建设小游园,新建绿化面积1万余平方米;还将提取白云湖水至花溪河,再现碧水穿城的美丽景观。 “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景变美了。”刘学兵高兴地说,现在他每天晚上都会过来散散步,空气清新多了。 |